孔子关于孝的思想

2023-06-10 10:0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关于孝的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思想,关于


孔子关于孝的思想

〔摘要〕本文从孔子平入手,分析论述了《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思想内涵,包括的主客体、的内容、的逻辑层次、的修身利国作用及后世的发展。



〔关键词〕尽孝主体 孝心孝行 行孝层次 修身治政 发展强化

一、孔子生平简况:

孔子的祖先世居于宋国(今河南商丘)因为让位给弟弟,被别人称为圣人后代因家道中落而迁居鲁国。其父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盂皮,但有足疾(不宜为嗣);又与颜氏第三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亦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阳历928日)鲁国昌平乡陬邑人,卒于周敬王四十年亦即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9年)四月乙丑,享年73岁。《史记》上对孔子及前后世一共记录了十八代人的情况。[1]



孔子因出生之前其母曾在尼丘祈祷,出生后首上圩顶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仲尼。仲尼三岁时,其父去世;成长中的仲尼,事母极孝。长大后的仲尼身高九尺六寸,别人送了他个绰号长人



孔子对其寡母身体力行尽了孝,其关于孝的思想主张在《论语》之中,因其最早,应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论语》关于孝的内容在《学而》(内含4章)《为政》(内含 6章)《里仁》(内含 4章)《先进》(内含1章)《子路》(内1章)《阳货》(内含1章)《子张》(内含1章)中,共有18章,其中直接涉及的有14章,又其中《里仁》第二十章与《学而》第十一章相同。现就《论语》中孔子这17章有关孝的思想作如下梳理,以期对孝的内涵从源头上加以把握,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二、孝谁?谁孝?

(一)孝谁?其实在孔子之前人们就似乎已经自觉解决了这个问题。即生养自己的人——生身父母,应享有,只是到了东汉许慎才加以明确阐释罢了。



到了孔子,在《论语》中直接谈孝父母的有(共7处),单独谈孝父亲的也有(共3处),但单独谈孝母亲的却没有。可见在父权社会里,男权思想重,父亲比母亲享受的更重更多一些,如果女子夫死再嫁,享受孝就几乎不可能了。



(二)谁孝?在孔子看来,似乎是的事,理应包括儿子和女儿,但女子多嫁往夫家(于归),再加上重男轻女,尽孝主要成了男儿的责任。孔子在




《论语》中多次提到弟子尽孝,弟子入则孝”“弟子服其劳等;又,孔子谈孝,多是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阐述的。弟子在春秋战国时的含义包括:一是为人弟与为人子的人,二是学生,三是年轻人。[3]又当时,可指妹,如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见《孟子·万章上》



三、孝的内容

(一)孝心。《百孝经》里讲孝道不独讲吃穿,孝道贵在心中孝,就是要心存孝念,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多表现为对父母尊敬的态度上。父在观其志(看其志趣与父亲之道是否一致)不敬,何以别乎?(供吃食却不敬父母,与养犬养马有何区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多次劝父母无效,还是敬爱父母不违父母旨意,为之劳累而不报怨)色难(虽为父母操劳,也让其先吃喝,却脸色和悦困难,就是脸色难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晓,因其长寿而高兴,又因其年长身体不好而担忧),总之孝心表现为:志向兴趣与父同,尊敬父母不怨愁;脸色和悦待父母,父母年高喜又忧。



(二)孝行。亦即行孝,就是要有孝的实际行动,如何对待父母的生与死?

1.赡养父母就是:有饭父母要先吃,服侍父母要竭力;对待父母要礼貌,一起生活少远离。



2.父母死后作子女的应该做的是:继承父道成家风,葬祭以礼别隆重。

后人总结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枉然《百孝经》

四、孝的层次

纵观《论语》中的孝,孔子的论述是有逻辑层次的。特别是其中有两章,集中体现了行孝的逻辑思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七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八章



五、孝的作用

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于己于国均有好的作用,所以要提倡。

(一)修身。孔子是主张的,在他看来,为人孝悌者,则犯上者少、作乱者无,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务本的人就会成为君子。孝慈,则忠有孝慈之心的人,就会有忠诚之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二)有为。是春秋战国时,受人敬佩的人,子贡问士时,孔子答有三个等级的,第一等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人,第三等士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第二等士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在外面活动时对弟弟妹妹关心照顾)的人,可见孝弟之人,也是有为之人。



(三)治政。有孝心的人,行孝有利于国政,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他回答道:惟孝(于父母),友于兄弟。施(之)于有政,是亦为政,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份心情、这些措施运用到政务上,就是从政。因为处理家事与处理国事,其情其理是相通的。



六、孝的发展

秦汉之际,出了《孝经》一书,书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说尽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内容上强调过了,更显功利化,附加的东西多了,更沉重了。



宋代朱熹,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孝弟思想,强调了许慎的观点: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悌)



汉朝起,多数封建王朝(特别是汉、清两朝)以孝立国治天下,又加上纲五常等道德绳索,把老百姓变成了顺民,这与孔子的本意就相去甚远了。[4]



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调节当代家庭伦理关系与建社会道德规范方面,依然十分重要,更有必要厘清其源,然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史记·孔子世家》

[2]《全球祭孔日的前世今生》见《新周报》总第402期(2014年第41期)

[3]见《辞海》(缩印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

[4]见程红帅:《中国孝文化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3a4440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