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

2022-12-20 16:29:3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思想,电影
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

——由系列片段的文化意义谈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孔子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管是在遥远的春秋时代还是在当下社会,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无人能及的。2010年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在一阵国学热中将孔子的生平搬上了大荧幕,这部电影再一次将孔子推向了大众的焦点。作为商业片性质的《孔子》显然更注重影片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这无疑削弱了历史的还原度,导致片中很多情节不符合史实的叙事。但是这种种瑕疵的背后却依旧遮挡不了孔子的人格光芒。

影片在叙事时将重头戏落于孔子在实现他的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时所展现的文武兼备的技艺上,但真正抓住笔者眼球的则是电影的系列片段中所体现的孔子的礼学思想。虽然“礼”的思想不作为主轴线来讲述,但却渗透在整部影片中,于细微处堪见孔子之“礼”。本文主要选取影片中集中体现孔子礼学思想的系列片段进行阐释,通过对电影片段背后文化意义的抓取来达到对孔子之“礼”的现代解读。

一、“礼”的概述及孔子之“礼” (一)“礼”

“礼”最初起源于尊敬和祭祀祖先,是血缘社会中敬畏天地鬼神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概念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礼除了保有最原初的意义之外,还有着其他的涵义。比如:礼被引申为是对各社会礼义的总称,徐灏的《说文解字笺》中说“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当政者制定的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有关部门推行的一些教化措施也被称为礼,《国语》记载:“教之礼,使之上下之责”“明等级,以导之礼”;西周春秋时期,礼还有礼貌谦让之意,馈赠的物品也被称为礼等。

因而,礼的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风俗习惯就成为礼的渊源。

(二)孔子之“礼”

孔子一生服膺于周公“制礼作乐”的盛大成就,以弘扬其奠定的礼治为己任,礼乐仁和的梦想也成为他的一生所求。而面对“幽厉之后,周氏衰微,诸侯专政”“春秋之后,陪臣秉政,疆国相王”“春秋之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礼学思想则是基于当时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对古礼有所“损益”,即不是一味因循守旧,而是在融合了社会实际与自我体悟中达到对“礼”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后来周游列国式的推行。概括来说,孔子之“礼”具有两个核心:继承与革新,而电影《孔子》正是抓住孔子礼学的这两个方面铺陈开来的。

二、电影片段中“礼”的集中体现

影片中有不少片段的文化意义直接指向了孔子的礼学思想,本文主要将孔子对待古礼的两种不同方式来进行深入解读。

(一)对古礼的“损”

片段一:主张废止以活人殉葬的祭祀之礼

影片中三桓之首鲁国大夫季孙斯为祭奠其父季平子,掠杀大批家奴为其陪葬。孔子救下季府逃逸的小家奴漆思弓后当众在朝堂之所舌战群臣,力废以活人殉葬的古礼。在这过程中,季孙斯以孔子一向推崇古礼为由而横加阻挠,而孔子却最终成功废止。这一片段集中表现的是孔子对这种残苛古礼的“有损”,在这里孔子明确了“礼”的价值内涵,援“仁”入“礼”,建立“以礼释仁”的政治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仁”乃是“礼”的实质内容和价值之源,是人之为人的必然要求。缺乏了“仁”的“礼”就只是僵硬的仪式,并无实质性的意义。“礼”为“仁”之体,“仁”为“礼”之义,孔子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一种个体的道德自觉。不仅体现了“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体系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对古礼的“益” 片段二:孔子三拜

影片中体现孔子对礼的遵守主要表现为孔子的三次跪拜大礼上,每一个场景都采用特写镜头的推进方式,无一不令人叹服。第一次:影片开头孔子以中都宰的身份谒见鲁国公的时候,当他大行跪拜之礼时,


一旁的侍者提醒他:“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而孔子依然从门口一直跪拜到殿上,姿态端正且一丝不苟。第二次:孔子出任鲁国代国相,面见鲁国公接受加冕之时。同样,侍者提醒他:“孔大夫,你这都是周朝的旧礼啊”,但孔子却不予理会,继续行大拜之礼。第三次:电影结尾,涵养风度极佳的孔子终在晚年得以重回鲁国,在鲁国城外,他仍然依循周朝古礼叩拜:“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影片的镜头对其面部的特写逐渐隐于夕阳之下,似乎暗示孔子也已走向人生的暮年。电影中这三次跪拜集中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敬”“敬”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情感和状态,是人性的自觉。孔子对于周礼的崇敬与有所“益”从这里表露无遗,这是一种真诚至高的“礼”

片段三:子见南子

影片中孔子周游卫国时,被卫灵公要求与其夫人南子相见。在影片中孔子面对南子的诱惑,坚守君子之礼而达到“无邪”状态。而面对“世人或许都知道夫子的痛苦,却很难领悟到夫子在痛苦中所体悟到的境界”一语时,虽为动容却不曾逾矩半分。这一片段也是孔子对周礼的力行之处,同时也正是体现孔子知礼守礼的印证,君子之礼在口在行更在心。

片段四:子路之死

子路为孔子弟子。影片中子路被卫国请去从仕,临行前孔子教导他为官之礼并亲自为他系好帽子,然而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在战斗中被杀害。电影将镜头推进到子路的官帽在斗争中散落,但他临终前说:“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子路将冠帽拾起戴好,即使是死也要保持君子的尊严。而这正是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以“礼”教化的结果,也是孔子对周礼有所“益”的一个方面。

以上三个片段的文化意义都是为了集中体现孔子对于周礼的尊崇与身体力行。

因而我们从孔子对待周礼有“损”有“益”的取向来看,孔子所要施行的“克己复礼”,并不是单纯地指“周礼”,孔礼保留了周礼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其具有深厚的内涵,其中涵盖了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知识学问及社会文明等不同层面的内涵。

三、孔子之“礼”的后世影响

林语堂说: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祗。

而孔子“礼乐仁和”思想中的礼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历代人对孔子礼学的批判就在于在后世成为了阶级统治的工具,但那毕竟不是孔子的初衷。不可否认,在传统的社会王权主义的支配下,所谓的三纲五常、纲常礼教、尊卑贵贱等观念确实带有很大片面性,给广大基层民众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女性造成极大束缚,但这细究起来是君主专制整体的罪过,与“礼”本身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

客观说来,从孔子之礼的本体出发,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孔子提倡的“礼”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感化心灵、提升思想、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及塑造个体精神等多方面的教化作用。社会现代化前提是人的现代化,而“礼”对于现代人的教化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28077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