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热”到“乐”》,欢迎阅读!
【摘 要】 曾经,语文课堂重“人文”轻“语文”,充斥着过度的“以文本为依托”的读与说,“写”的能力极度萎缩,呼唤课堂小练笔的回归则成了时下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举。文章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优化教学服务练笔,深入解读文本,准确锁定“练笔的点”,运用丰富的练笔形式活化练笔,并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习作营养”,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趋和谐。
【关 键 词】 活化练笔;语文;课堂教学
曾经,语文课堂充斥着过度的以文本为依托的读与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声琅琅,口吐莲花,“人文”充盈着课堂的角落,“语文”却失落了,于是,课堂上很少能够见到小练笔的身影了。究其原因,或因其费时,或因其不易出彩,或因课堂时间的紧张,而被多数教师拒之课外。殊不知,由于“课堂小练笔”的缺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中,写的能力成了软肋,每学期仅靠有限的几篇习作与周(日)记“勉强度日”,写的能力在日复一日的“螺旋”中却不能得到“上升”,让小练笔回归课堂已成为时下和谐语文课堂教学语用价值回归的必然之举。
缘起:乱花开放,重审“热度” 练笔“热”中的一些问题,如练笔当下是十分流行的,但在练笔的热潮中存在着一些“假练笔”“空练笔”,还存在着一些“浅练笔”,这些热潮中的练笔都无法实施课堂的有效性。当下要解决的是怎样让练笔“热”变成“乐”练笔。 一、紧抓“直观式”:练笔从“乐点”迈开 (一)乐在氛围,写在趣味
实践证明: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实体验的话语,这样写话的内容才是真情流露。因此,让学生乐于表达,是写好课堂小练笔的前提。而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更是促成学生乐于表达的平台。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身心愉悦地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开阔,表达会更积极更富有创意。此时,再让学生写下自己有体验的东西,会更容易些,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写话水平。
(二)乐由境生,写中入境
一定的教学情境是架起学生与文本共鸣的桥梁。因此,在精心选择练笔点后,教师就要对这一部分教学进行巧妙设计,其中,铺设有效情境实为良策。可借助教师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进入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借助想象等方法。 (三)乐寓激情,写入深情
课文中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学生谈到时易动情,但学生写的情感则要靠生成,因此,教师尽可能地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强刺激,以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真切的感受。
当然,激发情感的方法有很多。如在教学小练笔点处,教师要留有余地“待其从它”,有的地方可让学生静思默想,有的可让学生低吟诵读,有的可高声吟唱,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获得情感的提升,使情感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从而写出富有激情的、充满真实的话语。 二、深悟“文本剧”:练笔由“乐处”迈进 (一)抓:文本的“重点之乐”
课改以来,大家对语文课教学的总体看法是要减少头绪,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语文课教学应尽量减少单项训练,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小练笔应该承载的是语文综合训练的角色,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
(二)盯:文本的“精彩之乐”
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是不是每一课都要小练笔呢?当然不是,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像作者那样,从“依样画葫芦”开始,操练语言。 (三)挖:文本的“空白之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的有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四)作:文本的“外延之乐”
在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的句、段有着作者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使句、段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三、迸发“多样化”:练笔以“乐式”迈出 (一)模仿:练笔的“生动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以致用,可先从仿形起步,学有样本,练有规格,但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我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 (二)扩充:练笔的“自由式” 从一年级起,就可以进行课堂练笔,可从扩句起步。如“鱼在游。”学生问:“在哪里游?”“什么鱼?”“怎样的鱼?”“鱼在怎样地游?”“会说什么话?”等。再如,“ 菊花开了。”学生会问:“在哪儿?”“什么季节?”“什么颜色?”“什么样子?”“香味给人什么感觉?”等。学生用上丰富的比喻将一个短句扩成一个或几个句群。到了中高年级,我就让学生运用词语写成句群或短文。这些词语是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有的再附一个或几个关联词语。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感到新鲜,愿意动笔,再加上教师鼓励学生创新,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人人争优的氛围。 (三)改换:练笔的“考验式”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小剧本是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好方法。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的作品,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池塘”“落日”“牧童”和“牛”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图”。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据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学生通过练笔,看到了诗中渐渐西沉的落日,听到了诗里不成调门的笛音,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力求“阅读量”:练笔以“乐写”滋生 (一)文本语言,日积月累
有人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文本资源中,有蕴含丰富情感的篇章,有选词优美的段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文本语言,把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当然它不是靠死记硬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在感悟中积累语言,在快乐中积累语言。
(二)经典文学,乐阅细读
少给学生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用古典的心情去阅读经典文学,去积累语言。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闲暇,去背背唐诗,去读读安徒生的小说,去跟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去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阅读、品味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综上所述,只有将课堂小练笔与我们的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丰富起来,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话语,使课堂小练笔真正成为学生生命表达和真情交流的载体。同时,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小练笔,才能让学生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下笔行云流水、文章字字珠玑的境界,使课堂小练笔成为学生成功走向习作的桥梁,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适时、适度、适量的课堂小练笔而更加和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c5fd7584868762cbaed5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