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泊船瓜洲》背景简介(长春版)

2022-05-14 09:51:4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素材】《泊船瓜洲》背景简介(长春版)》,欢迎阅读!
瓜洲,长春,素材,背景,简介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吹麻滩中学 李老师



背景简介



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题旨,历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争议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王安石晚年的经历对《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作时间和题旨的影响上,因而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读。

有的学者认为《泊船瓜洲》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此时,王安石已受宋神宗青睐,王安石应诏赴京,呈《本朝百年无事札学》再度提出变法主张。途中自然是激动万分,满目生机。但也有学者认为《泊船瓜洲》此诗作于熙宁二年(1070年),王安石担任宰相上任途中。有的学者认为该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春,为王安石二度拜相途中,在奉诏进京船至瓜洲时所作。诗人抚今思昔,感慨系之,便作了这首小诗。还有学者认为该诗为晚年辞去宰相之职归隐之后,寄于江湖之间时所作,反映了王安石从官场圈子里跳出来时的轻松与惬意。但上述种种说法,多为肆意的推断。

笔者认为《泊船瓜洲》并非王安石晚年所作,而是王安石首次上书(1058年)途经瓜洲所作,诗中不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这情,更暗示了诗人心中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远大志向。

《宋史?神宗记?四月乙已诏》记载,王安石于熙宁元年四月应宋神宗1068年)“以林学士召”金陵赴汴梁“越次入对”。这一年王安石决心再次提出变法主张,赴京途中,


王安石曾与宝觉和尚在京口金山会宿一夕,王安石在《赠宝觉》集句诗小序中说:“予始与宝觉相识于京师,因与俱东,后以翰林学士召,会宿金山一昔(夕)……”可见,王安石与宝觉和尚并非第一次见面。

王安石随后又在《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其二中说“世间投老断攀援,忽忙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参照此诗题下自注(旧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依据诗中“当时”“十年”便可推知《泊船瓜洲》作于《与宝觉宿龙华院之绝句》早些年的“当时”,而当时离开京口“东游”距今已经十年。由此我们可以推定《泊船瓜洲》作于嘉佑元年(1058年),而这年正是王安石《上万仁宗皇帝言事书》首次主张变法之年。

读《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其三“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问明月,何时照我宿金山。”诗中“还”由此也可证明首次问明月是在十年前的首次上书;更可见诗人对十年后再度进京皇上能否采纳变法建议,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期待。

纵观王安石的青年时代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执着进取。他博强记,能文善赋,22中进士,27岁当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嘉佑三年(1058年)的这次上书,他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方针,此时王安石才37岁,意气风发,期待仁宗皇帝能采纳他的建议,实施变法强国。虽后来仁宗没有采纳,但他的雄才大略已初见端倪。

月作为一种自古以来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眼中,历来同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京口,想到在外为官离开家乡钟山已有多年,思乡的情绪自然涌向心头。但他事业未成,此次进京,期待宏图大展。那是怎样的一年又一年啊,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思考着实施变法,富国强民的主张,内心倾注了多少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期待着此行将带给他更大的机遇,人生的理想如同生机昂然的“绿”充满活力,那遥遥无期的思乡情也许只有明月知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58ba4a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