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私塾教育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
关于私塾教育的几点思考 李鹏
读经教育推广二十年,于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探索之功,可谓大矣!而今实践
为将一改平地拔起,自创新法之局面,使读经运动再上台阶。予以为读经之前景 固然越发乐观,然现状依然堪忧,笔者不揣浅陋,将近日思考所得,草成此稿, 愿就教于读经圈诸同仁,尚祈不吝赐教为是。 第一、传承与创新之辩
今之时风,以创新为上,此风源自西方工业文明之兴,而科技与理性精神之 胜也。然历史之发展,乃周期性变化之动态平衡,数千年不变不可,时时言变亦 不可,国人受亡国之辱,乃念念不忘新文化运动对传统之抨击,痛学西方,于是 人无分老幼,事无分其理,壹是皆以创新为荣,传承为耻,深陷历史虚无主义之 黑洞。而人云亦云、不知而作之风盛行百年,斯入下愚之境矣。
有伪创新乃有不继承,今之时髦,不翻书而言批判继承,不研究而言去粗取
已久,先行者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又推动了回归私塾、传承古法之风潮,或以
道听途说之言,因循陈旧之语,如“封建残余、愚昧落后、礼教杀人、迂腐顽固、 脱离现实、愚弱民众、为虎作伥”等皆可引证为大骂传统文化之根据,如此代代 相循,丧失反思与判断之能力,我华夏民族危矣!
予非否定创新者,但欲依道而行也。该创新则创新,该沿袭则沿袭,不可作 非此即彼之对立观。
予之抨击创新者,何也?过犹不及也。科技类以创新为主,然无传承与人文 基础之创新,亦为无根之谈,故国人谈创新者多,真有创新者几稀。人文类、教 育类应以传承为主,奢言创新乃人文与教育之大忌,无根之创新,愈为人文与教 育之贼矣,其于创新实为伪创新也。故依道而行,创新无过,而何需强调?背道 而行,创新无功,徒惹人笑耳!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其斯之谓矣! 国人之功利、浮躁,无他,背道而行也,故奢言创新之风可以休矣!
吾人之欲回归私塾,传承旧学,亦非仅止于此而已,未真正传承而言批判继 承,我无是也;未悟道而言创新,我无是也。多思无益,不如勤学,何况既不学 亦不思而空言创新者乎? 第二、教育之道
教育之道无他,人性也。人性复杂人尽知之,然今之复杂与三千年前之复杂, 并无二致,不过概念有变,表述不同而已,故人性不变,教育亦不可变。言教育 创新者,其可谓一言而丧邦者与!
教育之道在人性,教育之手段则为知识,人性不变故无创新,此谓知本;知 识可变故有创新,此谓知末。不变者人性也,变者知识也,人性习焉而不察,人 渐以忘;知识逐世而变,人皆重之。长此以往,俗人乃以知识为教育,遂本末倒 置矣,既以知识为本,故有创新之说,悲哉创新之为言也!以此施教,于是以人 为手段,学之时固以辞章、记诵、训诂之学为夸,电脑、外语、才艺之学为尚, 没溺于浅闻小见,且以科举应试为目的,不知安身立命所从何来,然后尚功利、
崇邪说、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以身发财,驭于物欲,乃有 颠倒众生,惑矣!
教育之道既以人性为本,故人格教育实为一切之核心,而言传身教乃为师之 法,今之师者,无不良嗜好已属难能,师生关系又极为生疏甚且犹如仇敌,故言 传身教于今之为师者,真如梦呓一般!所余者,唯知识传授耳,于是乃有应试教
精,于国学西学皆然,自以为古今中外皆在其掌中,而愚者好自用、贱者好自专,
育,国人大多不知警醒,良可哀也!
知识传授乃教育之手段,固不可废,然十三岁之前为基础教育阶段,?σ匀?
文学科之传授为主,如此方能服务于人格教育。今之体制教育看似初二以前以文
使科学求真精神亦无立足之地,理科亦毁矣。于是,应试教育既无修身之大用, 亦无知识传授之小用,所余者何?唯天知之!
科为主,实则以理科之法教文科,文科毁矣,而又以应试之功利思想总摄一切,故今之读经圈,如赵升君老师言,尚多为应试思想,亦不足怪,习染太久之故也,然不当下立变,久滞于英语、才艺、记诵之学,焉得谓之读经哉!第三、教学体系
不放弃创新与功利,不摆脱应试教育之思维,则不可作真正深入之传承,不
知其门矣,得观庙堂之富,体系之备,方知经虽可读,而读经教育之难,有今人 悚然毛竖、冷汗涔涔者。
余尝言,今之师,鲜有能悟道传道者,学生鲜有立志成圣成贤者,其师也不 过为技艺之师,学生所学不过为器具之学。升君老师亦言,读经十年,鲜闻读经 儿童有能随口吟诗属对者,能读好读古籍者,琴棋书画皆通者,言语中颇有自责 之意,闻之既沉痛,又感佩于升君老师之良知良能,有此自省之知,自责之勇, 实良师也。
此数语寥寥,实已透露出读经教育之体系与门径:吟诗作对,对应于音韵学、 文法学、诗律学;善读古籍,对应于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历史学;琴棋书
传承,则不足以言读经。敢传承,方知今日吾人之读经,尚远未得其门而入,既画皆通,对应于诸般才艺;立志成圣成贤,则对应于内圣外王之道、修身之学也。所对应者,合之则为传统文化之大致体系,而此体系多建基于蒙学、小学阶段,
至经学则见于用矣。故今之读经从经学始,不学蒙学、小学,未入于传统文化之体系,有升君老师所言之失,乌足怪哉!
凡事皆有其道,读经亦必依从读经之道,先明确传统文化之体系,努力构建
从蒙学始,又不可拘泥于单从蒙学始,以今日之文化结构,及学生始读经时年龄 之参差不一,恐需仔细斟酌,谨慎权变,或从蒙学始,或同时从蒙学小学始,甚 至同时从蒙学小学经学同时始亦有之,皆须灵活处理,不可死板,要之既不能削 足适履,扼其天性;亦不可不知而作,漫无其法。
权变之事非大手段不可为,然大手段又非我辈所具,故必依赖体系,在体系 之中遵其绳墨而为,乃可不犯大错。如古人教学,其授生徒皆依成法,有数千年 之传承,且古人之社会结构尚未破坏,家有家风,乡党闾巷,一国之中亦各有士 绅循吏,人伦世风有所保障,塾师虽亦有境界狭促,甚至不通文墨者,有此体系 之支撑,即无为亦可南面而治。今人无乡绅文化作保,唯体系尚可局部恢复,故 以传统文化之治学门径,建立教学体系,实乃头等大事,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第四、教学法之基础
师不必贤于弟子,然于传授之业,必先能之,一无所能,何以教之?故上文 所列之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诗律学、文学、史学、考据、经学、琴棋书画 甚至武术等,大都应该粗通,而于主要学科之学术史,皆须熟悉,比如史学史、
经学史、文学史、艺术史,教学时方能总摄全体,融会贯通,如此,始可谓不必 贤于弟子。此谓知识传授为手段,境界转移为目的,师者有此格局,方能言传身 教,盖所传者,境界也,人格也。有此格局之后,于某科某艺甚为不通,乃可延 师补之,或荐之学于他人,庶几不误人子弟,否则,于己之长则夸夸其谈?核?
之,于此体系中讨路数,方可传道授业解惑,否则真可谓盲人摸象矣。然读经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344cb7b84ae45c3b358c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