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Android的学生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2100字》,欢迎阅读!
基于Android的学生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2100字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工作生活提供诸多便捷,互联网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中。目前各种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和普及率不断提高,特别是Android相关的硬件,不仅性能良好而且价格实惠。高校对学生的出勤管理也不再单一使用传统的的方式,而是更多地使用结合安卓系统的考勤系统来有效地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方便教师进行学生的日常出勤管理。基于Android设计出来考勤系统在学生的考勤有着现实意义,值得研究。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对高校出勤的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考勤 学生管理 Android系统 0引言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或者半手工作业方式。教师在学生考勤、晚归管理、课堂学习管理等方面,仍然采取点名、手工记载等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考勤信息由教师人工操作、管理,效率低下; (2)不同教师所掌握的考勤信息分散、缺乏联系; (3)信息汇总往往发生在期末总评期间,实时性差;
(4)教师对教学期间的缺勤信息缺乏及时的处理,利用率低下。笔纸记录,分析整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而导致考勤信息在高校安全管理中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而对于指纹识别、人脸头像识别等新型技术,由于设备比较昂贵、实施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并且现有的手工方式和图像识别系统都有明显的不足,老师们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实时信息。
基于Android的掌上考勤系统使用方便,考勤效率高,实用性高等方面解决了以上的问题,而且各大高校还没有非常成型的系统,所以值得研究。目前智能移动设备普及率日益提高,特别是基于Google Android系统的移动平台,市场占有率极高。Android相关硬件种类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为低廉,平台应用数量也十分庞大,整个生态系统非常成熟。为了充分利用教师的考勤信息,提出首先以Android平台为出发点建立学生掌上考勤管理系统辅助高校安全管理。 1系?y设计
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做的是明确好系统的总体设计,做好宏观把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开发软件的“模型”与目标。它是设计者通过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把已经显现的用户需求定为系统的模型,继而划分好各个功能的板块,做好目标搭建工作已明确系统的开发方向。这里前台系统设计主要是教师用APP。
教师考勤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系统登录管理、选择考勤科目、导入学生信息、考勤管理、查看考勤信息及导出考勤信息等功能。登录界面及考勤主界面如图1.1和1.2所示。 2系统主要模块和功能设计 2.1系统登录管理模块
教师在app端进行登录,实现考勤操作。系统登录管理模块的主要维护用户登录 (包括修改和重置)。在用户登录过程中,首先由Android客户端或WEB网站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传入用户名和密码,Web服务器连接系统数据库相关数据表进行查询和匹配,将身份
匹配结果回传至客户端,若认证成功则进入系统,并初始化UI界面;若认证失败则拒绝登录访问。
2.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供任课教师维护自己相关课程的学生的包括增删改查等操作。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导入学生信息。 2.3课程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供任课教师使用,主要包括对课程基本信息的简介、课程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2.4考勤模块
主要是对学生的进行考勤管理。该模块功能使用者是任课教师,用户可以对自己学生的签到情况进行查询、修改、添加和删除签等操作,院系管理员和学校教务处管理员可以查看自己管辖范围内学生的签到情况,但不能修改和删除。 2.5数据保存。
对数据进行实时保存,保存后还可以随时查看,也可以导出在学生端。 3系统实现
Android教师端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工考勤,其主要功能为获取课程以及该课程考勤信息。教师端的考勤流程如图3.1所示。
在考勤信息与数据库的同步方面则采用开启一个后台服务来操作。如果初次使用需要导入学生信息,否则可以直接考勤,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导出相应的考勤结果。 4结束语
本课题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上课点名效率,目前全国各大高校考勤系统还没有达到智能考勤的目的,课上点名花费了大量时间,基于Android的点名系统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出勤情况进行实时保存,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不会丢失。 参考文献:
[1]基于Android的手机签到系统.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
[2]高明云.整合搜索手机地图Android平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延珊.高校移动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延波.Android平台上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3.
[5]桑静,王宜怀.基于RFID的学生考勤系统阅读器的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313975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