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

2023-01-19 14:29:3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欢迎阅读!
余华,活着,特色,语言,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

作者:杨云秀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

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这部作品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活着》的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民间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多处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华;《活着》;语言艺术 一、形成《活着》语言特色的原因

1)外部原因川端康成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余华的早期创作中,但在《活着》中仍能见出余华受他影响的痕迹。川端康成是一位对细节异常敏感,特别擅长细部描写的作家,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以敏感、细腻的笔触娓娓道出歌女内在的悲伤和深深的哀愁,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在描写歌女薰子的时候写道: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鹅蛋型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这一段作者以重点描写人物的头发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真是美极了看似多余,其实十分符合文中二十岁的主人公的心情,而头发特别丰厚与开头大发髻相呼应,而且更加具体。这段描写看似非常平淡,实则很见功力。 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影响主要是对余华写作思想 上的解放。在《活着》中,余华的叙述是自由无拘束的,他交互使用了作者叙事情境和第一人称叙事情境,这样使故事可以在过去和现在顺利进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自由的写作,余华不得不感谢卡夫卡的影响。余华在谈到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时说:这部作品给我终身难忘的印象,就是自由对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小说里面有一匹马,那匹马太奇妙了,卡夫卡完全不顾逻辑上的要求,他想让那匹马出现,它就出现,他不想让那匹马出现,那匹马就没了。

2)内部原因 下乡采风经历从余华的生平介绍中可以知道他有过下乡采风的经历,80年代余华在浙江海盐县文化工作时除了创作,其余时间都下乡采风。“1985年,正逢全国文化部门 实行民间文学大搜集,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于是余华经常被文化馆派到全县各乡村之中,负责搜集整理海盐地方的各 种民间故事。这与《活着》中那个采风者有颇多相似之处,不可否认,下乡采风的经历给从小就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余华提供了广泛接触民间生活及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神状态的良好机会,使得他在田间地头不停的游走之中,获得了许多乡村生活的第一现场以及民间传说中大量奇特诡异的文化素材。 作者写作态度的改变

活着》独特的语言艺术还缘于余华自身写作态度的改变,在创作《在细雨中呼喊》时,余华已经开始在作品中透露悲悯的情怀,作品中的人物之间逐渐有了温情,这在《活着》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温情已成为作品的主调。对于这种变化,余华这样解释道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叙述中的符号,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叙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但是到了《在细雨中呼喊》,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声音,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因此,我写《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物不断了解的过程,当我感到理解得差不多了,我的小说 也该结束了。 二、语言特色分析

1)充满温情的语言 《活着》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凤霞和有庆的姐弟之情以及福贵与二喜、苦根之间的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如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家珍并没有埋怨他,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也跟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当福贵跟他娘商量搬到城里去开铺子时,他娘只说了一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这些简短的话语里面有夫妻之间的爱也有母子之间的情,这样的语言把人 物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2)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 《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这也是《活着》的语言独具特色的地方。如福贵在输光家产后,他娘不怪他却怪他爹,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句把这层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人死了说成人了也很符合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福贵在教训儿子有庆穿鞋坏得快时说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这样独特的问法恐怕也只能出自农民之口了。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队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这些看似粗俗的语言实则反映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天天都有肉吃的日子谁都愿意过,可这也预示了随后到来的大饥荒。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样的俚语口语既反映出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坎坷起伏后得出的做人哲理,也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别具特色。 参考文献

[1]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喜敬.从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 [3]徐林正.先锋余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2c0afe27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