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2、唐雎不辱使命》,欢迎阅读!
课时教案设计
课题 时间 教 学 目 标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授课班级
九(5)
主题单元 6
2
9月10日、11日
课时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擅长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想品质。 5、外拓展相关《战国策》的知识。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实际教学使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背景简介,学生根据预习介绍,老师补充。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能够讨论。 5、文章能够划分为几个局部?全文共四段,能够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表达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局部(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局部(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
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很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表达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若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 唐雎: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士” 的形象,意图是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三、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能够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
(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10deed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