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教育随笔陪伴不仅是陪更是作伴儿

2022-04-09 11:39: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中班教育随笔陪伴不仅是陪更是作伴儿》,欢迎阅读!
作伴儿,中班,随笔,陪伴,不仅
幼儿中班教育随笔陪伴不仅是陪更是作伴儿

如果问孩子最希望父母做什么,孩子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 爸爸妈妈多陪陪我。 如果再追问:怎么陪?孩子多半就说不出来了。因为孩子只考虑需要爸爸妈妈陪,但究竟怎么陪,陪着干什么,就需要父母多思考、多体会了。有的父母可能觉得: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怎么还是觉得不够,也太 贪心 了。也有的父母可能会心怀愧疚:确实给孩子的时间太少。其实陪伴得 够不够 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怎么陪。 多给时间不一定是真正的陪伴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能给的时间都给孩子了,这难道不是陪孩子吗?这可不一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陪孩子时做了什么:我们是边陪孩子边看手机,还是专心听孩子说话,分享孩子的心情?我们是边工作边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玩,偶尔回答一句孩子的问题,还是放下手里的一切,真正趴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玩?我们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关照一下孩子,还是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注视孩子,随时准备和他交流?我们是一边打电话,一边敷衍着孩子,让他别打扰我们,还是将电话调至静音,哪怕只有半小时,专注地陪着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情?

孩子是最敏锐的,他们知道我们的心在哪儿 在手机上,在家务上,在工作上,唯独没在他们身上。所以孩子会动用他所能掌握的一切力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比如有的孩子会邀请你来看他的玩具、作品,或邀请你参加他的游戏,有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直黏着,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黏在一起。当你还没有给予孩子他希望的关注,他的反应可能会 升级 ,有时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在家摔东西,甚至在幼儿园和学校做出一些稀


奇古怪的举动,比如与小伙伴发生肢体冲突,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孩子频繁出现这些问题,通常会被认为缺乏安全感、胆小、不够自信,或过于自我中心,甚至是个 问题儿童 。但深究起来,可能都是孩子在吸引父母的关注,吸引父母、甚至老师都陪伴在自己身边。

当然这些行为也不是孩子故意为之,更多的是他们潜意识的行为表现,有时父母和老师只是就事论事,在细枝末节上处理问题,自然得不到好的结果,父母和老师应更关注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无论孩子的年龄大小,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被尊重,被看见,这是每个人共有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予孩子同等的尊重也就体现在我们是不是 专注地陪伴孩子 这件事上。

提高陪伴品质的关键是 作伴儿

如果不能保证陪伴的时间,不如保证陪伴的品质。而且即度我们想陪孩子,孩子也不一定总有时间让我们陪。所谓提高陪伴品质,就是 陪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给予孩子合适的共情 。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就是跟随孩子。他玩玩具,你就跟他一起玩;他看书,你就陪他一块儿看;他疯跑,你就和他一样疯跑。总之,他玩什么你玩什么,不会玩就向孩子学,不懂就向孩子问,放下父母的架子。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时候确实是从跟随孩子开始的,但玩着玩着就变成控制孩子、指导孩子了,最终可能不欢而散。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跟随的过程其实是父母 放下控制,放空自己,摘下面具,真正做回孩子 的过程,也是 回归此时此刻,享受当下,回归本心,享受生命 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之为与孩子 作伴儿 。如果家长真能与孩子 作伴儿 ,玩到一起,


便会更容易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也会更乐意和我们分享他的世界。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悲喜与感受时,自然就很容易接纳他的情绪,不会看到孩子哭就觉得小题大作;不会看到孩子害怕就假装鼓励,实则埋怨;也不会看到孩子生气就发更大的脾气把孩子 压下去 。当孩子看到自己所有的情绪都被接纳后,他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是被看见的,是被关注的,自然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他人,进而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自信呢?也正是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情绪和感情上可以完全接纳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所以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也都会欣然接受,哪里还会有不听话的孩子呢?

很多书上都说0-3岁的陪伴特别重要,我不否认,但在我看来,幼儿开始真正意义的陪伴也不算晚。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父母改变了,孩子的变化会是惊人的。其实我们只要让孩子知道,即使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或十五分钟,我们也是完全和他们在一起的,我们是完全属于他们的,这就够了。

摘自:《幼教博览》____.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41b3e9f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