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名词解释5

2023-02-24 13:2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教育名词解释5》,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
社会领域

1学前社会领域: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物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3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主要是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系统,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力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4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这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

6社会性: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社会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与独特的个性与

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7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

8社会情感:指儿童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9社会行为技能:指儿童在与人交往和参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10自我意识:指儿童对自我以及自我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独立性等)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 11道德品质:社会道德现象在儿童身上的反映,儿童内化了的道德规范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分享、助人、有礼貌、守纪律等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2社会适应:指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客服苦难,处理社会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13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

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

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14气质: 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使人的整个心里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约着心理活动发展的特点。 15性别角色: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16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 17家庭结构: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与子女一起居住;二是主干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是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父母一方或父母双亡,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离异等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 18家长的教养观念:指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 19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体现在教师幼儿幼儿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方式等方面。 20师幼互动:指在幼儿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21完整发展: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体、德、智、美得全面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


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22分类结构:教育目标的组合构成,是指对社会育目标进行横向的归聚和划分,从而确定其不同类别。

2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

24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5同伴关系:指儿童与其它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26说谎行为: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的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 27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8性别行为: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29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30移情:是一种能力,是指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感,以及从他人角度看待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能力。 31挫折:指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2引出活动主题:指教师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在活动开始时,开门见山的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告诉学前儿童本次活动中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究竟要做什么。是参观某一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社会环境,还是观看图片技能的方法。 影片,或者讲故事来认识社39行为练习法:指组织学会环境,学习相关的社会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畴。

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33针对性原则:指对学前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时,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要讲究“务实”,即针对活动的特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能理解清教育活动设计的有点与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避免言而无信。

34过程性原则:一是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二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社教育活动的特点,评价时应侧重对社会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即活动过程对目标的还原和学前儿童的活动过程。

35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动的内容要全面,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36讲述法: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

37共情训练法: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38参观法: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总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3f21d2dad51f01dc381f18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