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

2023-02-03 14:05: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欢迎阅读!
鲁迅,意义,精神,现代
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



194019日当未来中国的政治领袖在延安做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的著名论断之后,鲁迅的文化选择的价值和五四新文化的基本素质似乎就应该被确定了。鲁迅一生中提出了无数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命题,而这些命题无论是对于历史中国还是对于现实中国来说,都具有经典性的价值:改造国民性、致人性于全、世界人、幼者本位、拿来主义、反抗绝望、习惯与改革、无物之阵、瞒与骗、精神胜利法、一切都是中间物、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过客、看客、大时代、人各有己、解剖自己、面子问题、黑色染缸、中庸与卑怯、儒术与儒效等等。每一个命题的背后,都经历了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思想过程。通过这些命题,鲁迅为社会现代化转型和民族人格、个体人格的重铸确立了基本的框架。这些命题以及鲁迅关于这些命题的阐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贵思想资源。其所确立的思想道德境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 我认为,鲁迅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在今天的中国文化社会状态之中依然有着极大的对应关系。 (一)“卑怯”的内心状态

在鲁迅的小说中,作为封建文化体系的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卫道士们无论其思想和性格有如何的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的核心,即卑怯。其实,这不仅是一种个体人格,也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根性,中国封建文化的一种文化品格。无论是儒家文化所宣传的等级伦理秩序,还是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所宣传的世外桃源、极乐世界,最终都归结为一点:对现实的认同、退却和逃避,以此将现实最尖锐的矛盾化解,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一意识在《阿Q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判断,《阿Q正传》却是他对国人性格的整体剖析。“国人的灵魂”的一般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的深层意识就是逃避现实的卑怯心理。

无论是作为一种心理性格,还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卑怯的精神根源都是中国封建文化社会的伦理观念与等级制度在这样的思想和现实存在中,传统中国人缺少平等机会和自我意识,相对于每一上级阶层和个人,都有一种本然的卑怯。因此,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下层民众的反抗还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的出世,追求平等和自我价值是其共同的思想主张。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历史也只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作为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的厨房”。鲁迅甚至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反抗官僚的学生,将来也许就是官僚。即使是对于异族,中国人也“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卑怯,不仅是弱者对于强者的心理状态,而且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弱者对于更弱者的人格状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无论怎样一种关系都要被纳入上下尊卑的秩序之内。在这种等级秩序之内,每一个人凌虐他人的欲望都在膨胀。这是我们想起鲁迅笔下的旁观者、看客。在《药》中,鲁迅细致的描写了看客围观革命者就以的场面。那些看客麻木的精神深处是一种嗜血的欲望,而骨子里却是卑怯。


于人血馒头的设置,更是鲁迅对在麻木外表掩饰下的嗜血欲望的隐喻性暗示。 中庸,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它是“无过无不及”的恰如其分,它要求一个限度,不能“过”因为“过犹不及”中庸调和两端,不偏不倚,公正、折中。然而鲁迅却尖锐的指出,中国人并非中庸,“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中庸,不过是中国人拒绝进取的盾牌,或者沦为被人宰割的羊的时候的无奈呻吟,或者是“聪明人”“伶俐人”射向他人的暗箭。正是由于等级社会中人们不平等的现实存在,造成了心理的失衡。而中庸之道的提倡,也正是适应这种心理需要的,其深层心理仍是卑怯。 (二)否定“伦理政治

儒家文化基本上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而现代文化相对来说是以利益和人为本位的。在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中,人是否具有社会价值,是否能为社会所认可和保护,不在于其思想的独出与人格的真诚,而在于其是否适应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若脱离这种关系就会失去其价值,而成为乱臣贼子,成为孤独者,从而受到这既定伦理关系的排斥,被社会所抛弃。于是,“枪打出头鸟”便成了代代相传的立身处世的箴言。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便是这样一个以反叛社会传统史,而以回归社会传统史,及时这并不符合他自己真正的内心欲望。由于思想与行为的与众不同,魏连殳被本家们视为一个异类,成为孤独者。鲁迅自己亦有过这样的思想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初起,鲁迅沉寂于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中。他在《呐喊·自序》当中说道:“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额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一种法制政治而是一种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是一种非现代政治现代政治应是一种民主政治伦理政治的运行规则是等级制和德行论。级制的本质是人的不平等,作为民,特别是最弱者,便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历来被视为是对封建科举制和知识分子弱点的批判,实鲁迅真正所指,应该是对封建等级制和愚昧庸众的批判,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作者对于孔乙己所表现出的那种沉入心底的人道主义同情。小说选择孩子视角,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意义:等级制的价值观念已渗透于整个社会“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知识还是道德都必须通过权力环节才能获得价值的实现。 鲁迅以思想革命为先,对传统伦理道德全面否定,就是看破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秘密。

然而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以现代新儒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武器,借助于一种民族情感的保护,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各地操办盛大得到祭孔大典,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国学班,,还有热心者设立国学私塾,找天资聪慧小儿,行周礼,着汉服,吟诗诵经。而出版市场搭国学热的快车,各种“丛书”“经典”铺天盖地。真是东风浩荡,浩荡东风,似乎前些年学者们畅想的“中国的世纪”就要到来。在这种文化复古的潮流中,鲁迅及其思想首当其中受到置疑和否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人们政治意识的淡化和文化意识的强化,这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3c3d3df45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