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作者:马志伦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06期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
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舜钦的《沧浪亭记》等。这些文章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缘由,即作者仕途不顺,或遭遇贬斥,因而欲通过寄情于山水来平衡内心的怨愤。如《黄岗竹楼记》中的王禹偁,当时被贬黄州,而黄州之地多竹,因此作者就借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叹。《岳阳楼记》开头便交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中进士的好友,他在任泰州军事判官时,曾助范仲淹主持筑捍海堤堰,后被人诬告,范仲淹等为之辩护。在写这篇文章时,范仲淹自己也已成为“迁客”,文章既是勉励滕子京,也是勉励自己。《醉翁亭记》一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所作,表现了其以游山水之乐买醉的复杂心情。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开头也表明:“予以罪废,无所归”。因而把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抒发胸中丘壑。但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完全看不到一般游记的这种曲折心态,显示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志,这就使得王安石的这篇游记在诸多游记作品中颇为另类。
中国封建时代文人的思想往往是儒道相杂,顺境时,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要大展宏图;逆境时,就求诸大自然释放个人的愤懑,于是投入道家的怀抱。但是儒、道思想在本质上终究是不相兼容的,《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对于隐者的不屑:“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此孔子表明不去隐居山林的决心。倘若天下太平,就不参与改革,如果天下无道,那就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积极参与变革,这已成了有抱负的文人的行为指南。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讲,当然是想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如司马迁在写《史记》的人物列传时,对一些地位卑贱却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人,格外赞赏有加,如陈胜、荆轲,一个是发配到边疆戍边的农民,一个是混迹市井的游子,一般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以天下为己任的饱学之士。然而面对险恶的现实环境,特别是腐败的官场,不能让有为的读书人一展胸中抱负,还要受到排挤,要求富贵就得丧失人格,显然这和他们平时所持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昧着良心去求富贵当然是不能的,但内心深处到底是想有所作为的。就像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提到的董邵南,这位“隐而行义”的才子一直受到韩愈的称赞,由于在唐王朝不得志,竟要“游河北”去投奔藩镇王,这就不为韩愈所容忍,因为韩愈一直主张统一,反对割据,而董生这样做实在也是事出有因,不想碌碌无为地平庸过一生。董邵南的这种矛盾与痛苦恐怕也是许多读书人挥之不去的心结。
因此我们在《黄岗竹楼记》看到的是“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嗟叹,既悲叹自己的遭遇坎坷,又以志向的昂奋刚毅自我安慰,内心是矛盾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39e6dd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