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2022-07-14 11:18: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荷塘月色》学案》,欢迎阅读!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体味文章的内在意蕴。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1122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学习提示与建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诗如此,学散文跟是如此。 1自由朗读课文2-3遍,感知文章内容。

2根据写景和叙述的相关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己根据获得的感受,揣摩、领会文章的情感,掌握朗读节奏、技巧和语势。 4音频朗读,明确自己朗读方法的得失。 【预习展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 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

( )眠弥( ) ( ) ( ) ( ) 脉脉( ) ( ) 煤屑( ) ( ) 梵婀玲() 自我测评】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踱(duï)步幽僻(pì)煤屑(xiâ) B.蓊(wēng)郁弥(mí)望点缀(zhuì) C.渺(miǎo)茫倩(qiàn)影脉脉(mài D.参差(cēn cī)袅娜(nuï)媛(yuán)女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踱步 袅娜 脉脉 斑驳 B.倩影寂漠风流消受 C 嬉游旋律和谐分辨 D.采莲彩练霎时刹那 【我的收获】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二课时) 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鉴赏、分析课文第4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文题解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荷塘”是指作者所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公园)“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二者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美妙、素淡、朦胧、清新的意境。 学习建议:“温故而知新”,先自读课文,感受文章意蕴。 【预习展示】 词语积累。 1蓊蓊郁郁: 2别有分味: 3妖童媛女: 4没精打采: 5 斑驳: 6 消受: 【合作探究】

学习建议:重点朗读、赏析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赏析景物描写)作者在第4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的作用:

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2请找出第4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分析每个句子的作用。

自我测评】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3对下面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我的收获】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朗读、赏析课文第5自然段。

理解该段重点词语的含义和通感的修辞手法。 【预习展示】

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并尝试背诵。 【合作探究】

体味、赏析课文第5段重点词语及通感的修辞手法。 1理解词语含义 5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2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作者在第5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304933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