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问题论文

2022-04-11 13:26: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贫困问题论文》,欢迎阅读!
贫困问题,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贫困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有逐步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这为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高校以此为契机,纷纷扩大办学规模,高等教育也逐渐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扩招”过快,财政拨款有限,随之而来的是贫困生难以承担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出现了贫困生经济困难、精神困乏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存在,是毋庸臵疑的客观现实,但无论是怎样的困境,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痛。贫困大学生的存在,当然不是孤立的,其实也是社会问题的延伸,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因此,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建设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展观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解决贫富、地区差距过大问题当然是最根本的,但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而高校收费过高的问题,舆论也是议论多多,但现在的情况来看,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因此,最现实的是,必须努力促成有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机制的形成和健全,其中当然包括建立更多更完善的助学基金。

助学不助人”并不是发生在个别贫困生身上的个例,这其实是一个由贫困生而引出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进步迅速,但由于社会物质文明超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导致不管是资助者还是被资助者,他们的眼光都局限在“助学”这一单个方面,认为贫困学生缺的仅仅是钱,而只要社会资助了他们足够的钱,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教育断层。对一些贫困学生,没有人在意他们能否得到很好的作为“人”的教育,反而更多人仅仅把钱塞进他们手里, 长此以往,连被资助的学生本人也认为,这个社会大家看重的就是钱,于是一方面有些学生丢失了“人要艰苦奋斗、自食其力”的观念,他们认为这钱来得容易,甚至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却因为家里的贫困而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没钱便没了一切,甚至尊严。”他们不愿自己被别人怜悯,因此拒绝接受捐助。

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社会根源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原生家庭中的“依赖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父母养孩子,孩子大了养父母。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长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传统。这种“依赖文化”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家靠父母,父母靠不下去了,就靠社会帮助,才会出现一些贫困生不肯自食其力,打工怕苦怕累,只知道依赖捐款坐吃山空,或者认为靠自己双手劳动赚钱就是一种耻辱。要想杜绝这种依赖文化,就必须倡导一种自立文化:对于家庭来说,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他们要灌输给孩子自立的观念,接受社会的资助并不是接受怜悯,


而是接受爱的传递。这种爱里面不仅仅是钱,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暂时的资助可以缓解暂时的家庭经济压力,但如果从此不愿努力,不肯自力更生,那么不仅这些钱很快就“打了水漂”,还会让很多关心他们的人失望、伤心。再者,就算有贫困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资助,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求人不如求自己。继续上学并不是人生教育惟一一条路,上不起学哪怕咱就不上学,靠自己的本事工作也许也是一条金光大道。而对于社会来说,这种自立文化的确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以及青年一代“自立自强”意识的落后,加之学校教育中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的忽略,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自立精神是显而易见的。包括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抱着“等、要、靠”的思想,等待家庭节衣缩食乃至举债,等待学校的生活困难补助,等待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由于严重经济负担,使有些贫困生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抱着“铁饭碗”、“混文凭”的态度过日子。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而是因为不愿意学习而辍学。

从贫困大学生自己的角度看, 要强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觉克服自卑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这是关键。首先, 贫困生应正确看待贫困, 消除虚荣心。贫困毕竟不是自己造成的, 不是自己的错, 贫穷并不代表比别人差, 更不能说明矮人一等。羡慕别的同学富有是可以理解的, 千万不可因自己贫穷而自卑、委屈,甚至觉得社会不公, 内心不平衡。研究表明, 许多贫困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 主要是虚荣心所致。所以贫困生应消除虚荣心, 穷就是穷, 只有勇敢、真实地面对贫困, 才能消除虚荣心, 才能找到克服贫困的途径。应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自我、贫穷的家庭和清苦的现实生活。心“清”才能志远, 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而不是放在花钱上。其次, 应该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以自尊、自信、自强的态度面对贫困。只有志不穷才能在贫困的环境里, 以平常、平实、平等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他人交往时, 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为人处事, 不要太敏感。遇到要花钱自己又没有钱时, 应坦言相告, 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造成自己更大的心理压力; 更不要为钱而折腰, 甚至去干坏事。古以来, 许多伟人都是从逆境中奋起而成功的, 事实证明逆境更能培养人、塑造人。另外, 贫困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自己虽贫困, 但别的方面并不一定比人差, 应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展示自己的优势, 学习成绩优异、体育能力强,通过这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最后, 应加强心理品质和情操的培养, 提高自身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试, 寻求支持, 减轻心理压力。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 许多是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导致的, 对此, 贫困生应有意识地提高抗干扰能力, 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对于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 一方面应积极寻求外部和自我支持, 如申请学校贫困贴、减免学费、助学贷款, 勤工俭学, 打工兼职等; 另一方面要积极为自己减压。贫困生应明白, 贫困对于一个人只是暂时, 只有刻苦学习, 才能在今后摆脱贫困。贫困生还应积极转移注意力, 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 以此开阔心胸和视野, 减轻心理压力, 摆脱心理困境。如心理问题严重, 贫困生应找老师、知己, 最好是找心理医生, 寻求他们的帮助。困生应牢记: 不要让贫困折断了自己奋飞的翅膀。从学校的角度看, 教育的职能


要扩大, 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这方面着眼, 学校可通过很多具体的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各种适应困难的问题,比如, 学校要开展免疫性教育, 有意识地关注贫困学生的适应问题, 又比如,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对贫困生可能发生的适应困难有研究的前提下,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咨询、指导和调节, 指导贫困生正视自己, 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8]。而且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家教培训, 提供勤工助学信息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方式来缓解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当然,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多宣传典型人物,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 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树立贫困学生自强自立的楷模, 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社会的角度看, 要改变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观念和救助方式。目前有一些基金会、团体或个人捐款救助贫困大学, 甚至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救助政策, 这类相关的救助政策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确有帮助, 但这种救助方式所蕴含的救助观念是只要大家出一点( 偿地) , 就可解决贫困生的求学问题, 似乎贫困所缺的就是钱。这个观点有一个误区, 社会最好是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包下来, 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一心一意读书, 否则难以成才。其实, 大学生已是成人, 他们应当学会自立, 社会应当支持他们自立, 高等教育又不是义务教育, 如果缺钱读书, 应当自己想办法, 借或贷或挣, 这就涉及到救助方式问题。接受无偿捐款使学生的心理负重, 这是一笔还不起的人情债, 何况这样的机会也不多, 很多学生既得不到也不敢申请。如果社会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贷款, 附加合理的还款条件, 或许会使他们更安心地接受, 更合理地使用。当然若能提供一些假期里勤工助学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读书, 这将不失为更好的方法。由于所有机会都不会很多, 应该开辟新的渠道, 使之互相补充。这样,关于经济方面的困难, 社会所做的努力将有可能获得较大成效。

总之, 贫困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扶贫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扶贫,经济解困与心理解困双解困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最佳对策。应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一个和谐校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25a3f0cf12d2af90242e6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