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绩思想中的道家色彩

2022-12-06 06:1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王绩思想中的道家色彩》,欢迎阅读!
道家,色彩,思想,王绩
浅论王绩思想中的道家色彩

周晴晴

【摘 要】作为初唐诗,王绩思想受时代的影响将儒、道、释三家思想集于一身,是论者从多角度着眼,认为其思想中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期】2017(000)004 【总页数】1(P69-69) 【关键词】王绩诗文;道家思想 【作 者】周晴晴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K204.2

道家同儒家一样,是中国最重要的原生思想流派之一,从先秦到唐初,社会起伏跌宕,但道家思想却得到了切实的发展,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万物齐一的自然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及时行乐、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唐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儒、释、道思想并行于世,而王绩作为初唐社会的一股清流,在他的一生中,他多数时间处在隐居之中,虽偶有出仕,但时间较短,故论者认为,在这三家思想中,王绩的思想有较多的道家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思想并非让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去行事,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


境界。王绩的诗歌中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接受,《独坐》中“寄语无为者,知君晤有余。”《赠程处士》写到“百年长扰扰,万事息悠悠。不如高枕卧,时取醉销愁。” 《独酌》里也提到“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等等,都体现的是他面对一切纷扰,都看的及其淡然,以一种逍遥自适、及时行乐的心态处之,这正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接受。

王绩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他山水诗歌的创作上,韩理洲也提到过“吟咏山水田园,歌赞闲适轰饮,在王绩诗歌中占着很大的比例。”他的这些山水诗歌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下启王维、孟浩然,是连接魏晋至唐山水田园诗歌发展的桥梁。道家“万物齐一”的自然观主张的是万物平等,而在王绩的创作中他将山水、田园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尽情描绘的同时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春日》“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田家》三首中“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游北山赋》中对山水景色的描写“山水幽寻,风路深。兰窗左辟,菌阁斜临。石当阶而虎踞,泉度牖而龙吟。月照南浦,烟生北林。” 同时,我们知道魏晋时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他们以离经叛道的形式向世人表达内心的压抑和淳朴人性的向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他们这种思想的提出就是要用一种淳朴的方式去追求自然理想境界。而在王绩的作品中多有对魏晋的名士的推崇,其诗中多次提到“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等,虽然对阮籍、嵇康、陶渊明等的引用都是与酒这一意象,但是不可否认,饮酒是他们追求自己理想的一种行为方式,在作品中对这几个人物的反复歌颂也表现的是王绩对他们行为及思想的一种认可和接受。 1.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认识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关于生命的思考可以说从未停止过。而王绩的生命观又与魏晋的名士们直接联系,他认识到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并且他的诗歌不止


一次提到过对生命短暂的认识《泛舟河上》“自觉生如寄,方知世若浮”。《答处士子冯子华书》“夫人生一世,忽同过隙。合散消息,周流不居。”《醉后口号》“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对生命的这种体察越清醒就越痛苦,而及时行乐便是应对这种“恐怖”思想的最好的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对于魏晋时期名士,他们也有这种思想“而这种心理发展到极至,是魏便晋玄学中虚无派所代表的一批士人其纵欲放诞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相比较而言王绩的这种及时行乐的表现要比魏晋时期相对柔和,在他身上主要是饮酒和畅游山水。 2.明哲保身的生命认识

王绩的思想中还有道家的明哲保身的思想。老子说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命远远高于名与利的价值,因此在命运多舛的时候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王绩仕途坎坷,早年颇有建树,自称“弃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而后“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他经历三仕三隐,最终看透了世态人情,宣布“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赠程处士》)并退隐北山。在诗歌中他从《灵龟》“本缘未丧,命为才绝”到“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雪密”(《古意六首》)的大夏溪竹,再到写“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古意六首》)的宝龟都是通过生命的丧失的发生来告诫自己醉心仕途恐难以善终。因而也就在他的《游北山赋》中有了“我有怀抱,萧然自保,古人则难与同归及“明不若昧,进不若退”(《灵龟》)的明哲保身的言论。



【相关文献】

[1]韩理州校注.王无功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鼓应.老子校定文[A].老子注释及评介[C].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李耳著,李广宁,,.道德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22a374c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