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科学文化》,欢迎阅读!
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百多年前在西方人眼里,不仅没有现代科学,是一个封建、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度。今天的中国与一百年前的中国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抚今追昔,巨大的进步的确令人欣慰,但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还远没有完成。科教兴国、现代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回顾近代中西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正确认识和理解近科学技术发展史,对我们当代的科学文化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借助于耶稣会士开始传入中国之时。我们一般把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西学东渐和自强运动时期 清代以来,来到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但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而且几乎都是天主教徒,没有当时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当西方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停留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统治者竟浑然不知。这也就决定了当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我们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最初引进与发展,是不自觉的,是被动的。
19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主要是英美传教士,他们在传教之余,开始对中国人进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从而使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再度复苏。虽然从事近代科学知识传播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但他们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一批近代科学著作译成中文,从而开启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路。其中尤其以墨海书馆在1850年代翻译出版的几部高水平科学著作,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原来是依靠近代科学技术,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同时,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西方强大带来的危机感,不仅仅是眼前所面临的列强入侵,而且还有文化上和心理上落差的冲击。为了挽救危局,在19世纪60年代初,朝野的一部分洋务派主张"借法自强",主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就是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面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种特殊的应对策略。它以保存中国封建体制与文化本位为目的而引进西方科技文明为我所用,这一思想后来虽屡遭批评,但在当时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洋务自强实际上是一次技术救国的试验,是中国人自主地引进并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胆尝试。但清政府的腐败与保守,使我们在19世纪多次丧失了极为重要的发展的机会。 (二)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时期
1904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学制的推行,结束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以科举制和儒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制度。20世纪的前20年,中小学新式教育(包括科学基础教育)在全国推广获得巨大的发展;近代大学开始创办,但发展有限,还无法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大量的留学生派遣到欧美,为中国未来的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与储备了必需的人才。至
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奠立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制度不仅仅是培养了新人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科学理念。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开始确立了它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南京政府的成立,特别是1928年以后,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政府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中央研究院(1928)为代表的一系列国立研究机构的设立,以及大学教育规模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1920年代初至1937年,随着大批留学生相继归国,国内大学的科学教育水平快速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公立大学(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并存,既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促进了教学和研究的进步。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1928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成立并颁布了《奖励工业品暂行条例》,1929年设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2年公布《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1933年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作为顾问机构协调各种经济发展计划,1935年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专事重工业的筹划并欲翌年拟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1929年颁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1935年颁布《学位授予法》,并提出"提倡理工,限制文法"的政策,使科学技术教育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新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曲折
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建国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连年战乱,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旧中国的工业本来就相当落后,不但比重小,而且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布局极不合理,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城市,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现代工业。交通和通讯设施也极为落后。
如何在短期内解决国计民生,恢复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推进国家的工业化,是党和政府也是中国科学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 1952年进行的全国范围的高等院校大调整,按照苏联依专业培养人才经验,通过拆并相同的系、院而组建了一批新的专门学院。1956年,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国家科委的建立进一步使中国科技事业进入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建国前20年的科学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左"的思潮和长期"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与摧残,给科学事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尤以苏联"李森科学派"对我国遗传学的影响,1957年反右时期对所谓"反社会主义科学纲领"的批判,以及大跃进时期的浮夸冒进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1957年到1959年,短短的三年之内,科学界经历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反右倾"、"拔白旗"等政治运动,使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受到干扰。许多科学家受到冲击,顾虑重重。 十年动乱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出现大倒退,拉大了本已缩小的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文革"期间,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停顿或者被裁撤,一大批科学工作者被批斗下放。所谓"教育革命"实际上是科学与教育大倒退,造成更为严重的人才断层,使我国丧失了一代科学家,并影响了几代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其遗患至今仍未完全克服。 (四)新科研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时期 文革结束后,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迅速将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自然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主要目标,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转折点。1988年,小平同志又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点。1992年初,他在南巡时又再次强调这个论点。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向和新形势,也反映了我国现代化事业对于科学技术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国家对科研体制进行了不断
的调整和改革。在运行机制方面,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改变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尊重的局面,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显著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史的研究
西方科学从公元前600 年的希腊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发展,随后经历漫长中世纪的禁锢,在文艺复兴后渐渐开化,最终经历三次科技革命到达如今的繁荣状态。 一般而言的科学是指源自西方传统的科学。在近代文艺复兴以来所引发的一系列科学革命为人们所熟悉。近代科学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其一是数理特征,即它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可进行量化和计算,因而可以预测和进行控制;其二是它可以诉诸实验,能通过实验证实或证伪,即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其中数理传统源自古希腊,而实验特征则形成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了这样两个特征或要素的就可以判定为"科学" ,否则,能否称之为科学就很令人怀疑,或者觉得不伦不类。
值得指出的是蒸汽机的技术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能源技术, 它也是一种科学的技术。英国工程师瓦特根据热力学家布莱克的潜热和比热的理论,找出了蒸汽机效率低的原因。于是他提出了在蒸汽机中加一个冷凝器的设想,并于1765 年研制了一台试验性的有分离冷凝器的小型蒸汽机。瓦特于1781 年发明了旋转式蒸汽机,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 使过去只能做抽水装置的直线运动机械变为一种万能的动力机械,广泛地应用于各工业部门。1788 年瓦特又发明了蒸汽机调速器, 它可以自动调节蒸汽机的转速, 使其稳定在用户所要求的目标值上。瓦特的这些重大发明在技术史上均具有革命性意义。1804 年后英国的棉纺织业已普遍地采用蒸汽机作为生产动力机了。此外,蒸汽机还被应用于炼铁的鼓风设备、矿山的起重设备和机械加工中的锻造设备之中。1807 年美国的富尔顿用蒸汽机作动力发明了轮船。1830 年英国的斯蒂芬森用蒸汽机作动力发明了铁路火车。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兴办"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现象。 在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西方科学史研究也在跟着发展。西方研究科学史的研究传统可以追溯到弗兰西斯-培根。17世纪初期,培根就提出新工具论,主张广泛收集材料,而且强调汇集当时人类业已取得的自然知识的重要意义。到了18世纪,自然知识史已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类别。法国启蒙运动者很重视科学思想史,因为在他们看来,理性标准可以建立在对自然知识历史发展的考察之上。19世纪以来,在德国,则有奥斯特瓦尔德的编史学、马赫的编史学,以及丹尼曼的重要编史工作;同时,在法国有孔德的实证主义编史学。孔德的编史学影响很大,它促成了1982年法兰西学院科学史研究席位的设立。在孔德的影响下,法国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史家,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带着哲学眼光去撰写科学史,其中,杜昂、彭加勒和坦纳里的工作最为突出。在英国,惠威尔的《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是最早的综合史著作。在美国,皮尔士的科学史研究应当是美利坚本土最早的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1be5cd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