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相遇:李白诗歌在德国传播

2022-09-18 06:1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跨越时空的相遇:李白诗歌在德国传播》,欢迎阅读!
德国,李白,跨越,诗歌,相遇
跨越时空的相遇:李白诗歌在德国传播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27



中国与德国,相隔数千公里;盛唐与公元19世纪,其间横亘着千余年。而堪称唐诗艺术高峰的李白诗歌,却通过近两百年的译介历程,跨越时空界限,西传德意志,在异质文化中不断激起共鸣并受到关注。

传播之滥觞:零星译介

在德国,李白诗歌的传播最早或可追溯至汉学家、翻译家库尔茨和东方学家、汉学家肖特。1836年,库尔茨的《花笺:中国人的叙事诗》问世,这是中国明末清初粤调木鱼书《花笺记》的首个德译本。在其导言中有对李白的简要介绍,“近体诗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是杜甫和李太白”“李太白沉溺于饮酒,其贪杯导致了他被逐出皇宫,甚至亦死于醉酒”。显然,“酒仙”诗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如果说库尔茨是德国首位介绍李白的人,那么肖特则当属李白诗歌德译尝试的第一人。1857618日,肖特在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宣读了《论中国的诗艺术》一文,指出中国的诗歌艺术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为向读者展示近体诗,他从《佩文斋咏物诗选》中选译了数首诗歌,其中就包括李白的《静夜思》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虽然在传播初期,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译介零星而残缺,但“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就已经出现在了百科全书的词条释义中。在当时,李、杜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典型代表,已成为有教养阶层应了解的百科知识了。

传播之发展繁荣:李白潮流

谈及这一阶段李白诗歌的传播,就不能不提到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的两个现象唐诗法译本:其一为德理文侯爵选译的《唐诗》(1862年),其二为俞第德的译诗集《玉书》1867年)。正是这两个译本,让李白诗歌开始大规模地走入德国人的视野,并给予其翻译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与《唐诗》忠实于原文且注释详尽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玉书》的翻译大多极其自由。在《玉书》的影响下,“仿作”成为这一阶段颇受青睐的一种译诗形式。很多不懂中文的德国诗人、作家以已有的法、英、德译文为基础,根据原诗中的母题或主旨创作出了不少德语诗歌佳作。

作家伯姆与李白诗歌的结缘就应归功于《玉书》。1873年,伯姆将该书译为德语出版,名为《译自朱迪特·孟戴斯〈玉书〉的中国诗歌》,其中收录了李白诗歌共12首。在伯姆笔下,仅20字的五绝名篇《静夜思》被改写成了一首721行的长诗《客栈》,将“仿作”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贝特格。他不懂任何东方语言,却因仿作东方诗歌,特别是中国诗歌而闻名。贝特格于1907年出版的中国诗歌仿作集《中国之笛》大获成功,其中包15首李白诗歌。让贝特格的仿作诗享有经久不衰的知名度和跨界影响力的,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他读到《中国之笛》时被深深触动,于1908-1909年间从中选择了数首译诗稍作修改后配乐,创作出流传至今的六乐章交响性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涉及李白、钱起、孟浩然和王4位唐代诗人的7首诗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欧洲学者试图“借中国智慧,释自身焦虑”,李白诗歌备受关注和推崇,甚至变成了一种时髦和潮流。像海尔曼、贝特格、克拉邦德等的诗集不仅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120d5d6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e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