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秦始皇时的万里长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秦始皇时的万里长城
作者:罗哲文
来源:《月读》2017年第08期
长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这确属事实。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关于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当时其他的文献中均有不少记述。如《淮南子》中也有记载:“(秦)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人间训》)“秦之时,……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氾论训》)
可以看到,它西起于临洮。西段是因秦昭王的旧长城修缮而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记载:“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王念孙以为即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可见北段是蒙恬收复了黄河河套,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的。 记载说它北面、东面沿了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造阳,再东行,抵达辽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史记》看到,这长城是秦始皇三十年伐匈奴开始,到三十七年,秦二世赐蒙恬、扶苏死,共八年筑成的。
对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论,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褒有贬,各抒己见。褒扬的有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杜甫等等。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衮职之阙,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沖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这一派的主张就是要备战设防,否则就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但另一方面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贬斥的也不乏其人,有汉朝的贤良唐生、文学万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震等人。这一派的意见斥责秦始皇暴虐,筑长城劳民伤财。今天我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应该肯定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的安全,保障中原地区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而修筑长城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应是主要的一个方面。至于秦始皇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劳动人民残酷压迫的一面也是应当指出予以批判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了。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种统一的制度以促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这些措施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所必需的。修筑万里长城即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战争,在秦始皇时期主要的民族矛盾仍然是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发达阶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而当时的匈奴、东胡还处在奴隶制的早期阶段,匈奴、东胡等奴隶主贵族除了残酷剥削压迫本民族的奴隶之外,还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并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实际上是保卫进步的生产关系的战争,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原来燕、赵等国的北部地区生产比较落后,为了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其统治,在北部地区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用以进行管辖,主要是进行垦殖发展农牧业经济。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奴隶主贵族骚扰中原的一项措施。
在秦始皇并六国以后的十五年中,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来防御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当此之时,匈奴单于不胜秦,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一种较好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历史记载上还说有方士向秦始皇进奏图书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发大军击匈奴,并筑长城。这也有可能是秦始皇借方士之口而修筑长城,或是方士察觉了秦始皇在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而献策的吧。
秦始皇修长城是统一的措施,而且拆长城也是统一的一项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就各自筑长城以自卫,长城成了诸侯割据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让它存在就给地方割据保存了条件。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立即下令拆毁内部各国的长城、关隘,“夷去险阻”。在秦始皇东巡海上到今天的秦皇岛一带时所刻碣石门之辞“碣石铭”上曾记述了这一件事:
铭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所说的隳坏城郭、夷去险阻,就是拆除六国互防长城、关隘和防御性城垣等设施。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使用的民力过多,刑法苛暴,强迫大量农民脱离生产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劳动力不到一千万,男劳力仅五百万左右,修阿房宫、始皇陵和其他宫室苑囿占去了约一百五十万,守五岭占约五十万,筑长城约五十万,加上其他杂役约在三百万人,占全国丁男劳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全国生产必然受到影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促使社会矛盾更为尖锐。秦始皇死后不久便暴发了陈胜、吴广的大起义,秦王朝不到二十年就宣告覆灭。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斥秦始皇之无道,并借一个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用来批判秦始皇和其他一些封建帝王对人民的强暴奴役。由此而来,孟姜女的故事广泛流传了一千多年,不是没有缘由的。 (选自《古迹》,中华书局2016年10月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11db45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