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寄崔侍御翻译赏析

2022-09-01 12:17: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寄崔侍御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赏析,翻译,崔侍御
古诗寄崔侍御翻译赏析

《寄崔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前言】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将感喟身世与抒写友情交织,前半部分写诗人离别故乡而独行,后半部分写与崔侍御相见及相离,并抒发相思之情。 【注释】

崔侍御:即崔成甫,长安人,开元中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转冯翊县尉、陕县尉,后摄监察御史,天宝五年(746,为李林甫所排挤,贬黜湘阴,干元元年卒(见郁贤皓《李白丛考》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国:指离开长安。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一雁飞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阴。

双溪:在宣城东土山下。嘉靖《宁国府志》城东八里曰土山……由土山北流者为双溪。“此句有思念朝廷之意。

1


高人:指崔成甫。陈蕃:指宇文太守。陈蕃榻:《后汉书·徐稚传》“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这句是说宇文太守屡次宴请崔成甫。据郁贤皓《李白丛考》说:“这位宇文太守经常清崔成甫陪同登高赋涛,当是崔成甫遭遇的同情者。

谢脁楼:在宜城县陵阳山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又名昭亭山。李白有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



2


飞,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双溪“北”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杂情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ef4d43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