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纪录片《圆明园》影评》,欢迎阅读!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
影片巧妙地通过两个情节的凸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为圆明园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如此,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铭记住这美好的代价,它是当时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这些美好的代价是无数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无数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
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如今,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最后,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的观后感,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d0b319a8114431b90dd8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