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欢迎阅读!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提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本文通过
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
“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基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基本都是义渠戎族。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 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怀疑,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确实是所言有理。
如此说来,《七月》一篇应是古已有之,是豳地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累而形成的劳动歌谣,应当最能反映当时豳地的文化状况。而我们都知道,《七月》整首诗基本上写的都是农桑稼穑的农业生活。《豳风》中的其他诗歌,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意象或事物。《鸱鸮》中有对从事劳动场面的描写。如“迫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谬牖户”“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东山》有“制彼裳衣”,“洒扫穹窒”,“有敦瓜苦,焌在栗薪。”等描写。《破斧》中出现了“斧”“ 斨”“锜”“ 鋗”等劳动工具,并以之起兴,足可见对农业的重视。同样,《伐柯》这首诗也是以“斧柄”起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捕鱼在古代也属于农业生活的一部分,《九罭》中就以捕鱼的细网起兴,“九罭之鱼,鳟鲂”。
由此,一般认为当时的豳地文化是为农业文明独占的。但是,细细读来,可以看出:事实上,《豳风》中的诗歌不仅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描写,也有着对狩猎武功等事情的描写。
《破斧》写到了豳地的战士随周公东征的战事,以及战士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悲叹。“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969f98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