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欢迎阅读!
追根溯源,源于土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商学院 次仁措姆 2014201150
【摘要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书,初版于1947年,共由14篇文章组成。认真查了一下费孝通先生的介绍,是我国社会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但薄薄的一本《乡土中国》里却有一种很不同的气氛,我把他比喻为“有芬芳”的社会学家,《乡土中国》也是一本“有芬芳”的社会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在费孝通先生的笔端,能够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也是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关键字:土地 集体意识 社会结构
引文
记得有一次跟一个瑞典朋友在北京坐地铁,周末早上的七八点钟,地铁里已经人头攒动,我陪着他拘在车厢的一角,几分钟后,他捅一捅我,对我说,我数了一下,那边一共有27个人,有20个在低头看手机,这是现在城市的共同现象,在纽约和伦敦也是这样……
听他这样说我才意识到在我个体化的生活里离小时候课本上总讲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已经很远了,家里人买的菜上带着的泥土是唯一让我有一点自己和“土”相关联的东西,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似乎自己也有一种莫名的回不去的乡愁,一直不知道那乡愁是什么,直到我读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正文
《乡土中国》这本书不厚,但是将中国传统社会、或者说包括现在仍旧存在着的很多比较“原始”的乡土村镇的结构描述得特别清楚,看过才知道我们文化的根是根植于“土”的文化,因为根植于“乡”,所以有“礼俗”,因为根植于“土”,所以稳定,从这里是不是也能够管窥到华夏文明几千年来得以传承的原因?
整本书给人太多震撼的地方,要想在短短的一片读书笔记里都描述清楚不太现实,或者像是小时候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大没必要,已经进入大学,大可不必遵照着那些八股一样的结构和俗套了。
这本书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也正是因为是几十年前写的,才得以让人能够看到我们的社会是怎么发展到了现在这种形貌,才得以让人理解能更清晰的看清这个社会治理的方向。
最近几年,甚至十几年,我们一直在高喊法制、法治,对人治有一种不屑、甚至是愤怒的厌恶,这种厌恶又联系到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而甚至引发了一种民族的自卑,一切都是西方的先进,一切都是西方的好,甚至月亮都是西方的亮,但是这种羡慕之下也有一种隐隐的不安,莫名的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我们的根,套用荣格的理论,来自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就是我们曾经是乡土社会,我们每一个基因里都记载着这种乡土社会的痕迹,可是工业化、城市化冲昏了我们的头,我们希望坐着火箭进入到“文明、法制的社会”,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切跟所谓的文明和法制相抵触的大抵都可以当做拖后腿的东西打压下去、甚至拦腰斩断,可是我们也发现,斩断的我们依旧隐忍作痛,以至于成为顽疾。
先生说,中国的社会因为基于土,于是有乡,于是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于是有礼俗产生,因此不需要强制着有普适性的法律去约束,光是礼俗就足以约束一个人在他所熟悉的乡上立足,得到土,生存、生活下去。像是先生说的,这种社会光是借着脚步声都知道是谁来了,所以这样的社会并不需要通过文字这种超越时空的工具去沟通,他们的沟通是活生生的,是面对面社群的沟通。这就难怪我们抱怨城市里没有人情味,因为现代社会、或者说现代城市压根就是陌生人的社会,若要在这种社会里希求一种依靠礼俗来约束的行为标准,希求一种在熟人社会里才有的亲切感,在某种程度上说,根本不现实,于是很多学者急着忙着想把我们的社会改造成一种公民社会,改变成一种通过陌生人不断参与、增加人与人之间联结,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和出发点。曾有学者说,中国培育公民社会需要几十年,但也有学者对此根本就持不乐观的态度,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极力推崇的公民社会的形式在我们这里似乎有点水土不服,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不买账,他们将此归根于我们的社会在转型,因为有农业社会的一些“后遗症”,比如我们不习惯于跟心理咨询师大倒苦水,我们还有“中国式过马路”这种让自己都鄙视自己的行为和做派。从先生的的书来看,我对那些动力十足向老百姓推销西方式民主社会人不持乐观态度,因为他们意识不到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是“乡土社会”的基因,但我们的现代城市已经变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基于人类社会性的属性,我们也不可能像是草原上豹子一样独来独往,我们还是要努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是肯定的,但这种联结创造的方式却不能参照西方,还是要基于我们自己骨子里“礼俗”去创
造,可惜我们现在的礼俗根本就是个半残,这就让很多社会学人、老百姓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其实也不必,我们大可以将这种基因里的集体潜意识端到台面上来,复兴文化,复兴传统,在此基础之上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就是因为这个乡土,因为这个乡土产生的社会结构,因为我们不接受这种乡土产生的社会结构才会有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挣扎。先生说,中国的社会结构跟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差,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 一捆,几捆束成 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楚不会乱。”,而“中国社会则是一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退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取得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现在的社会仇富、仇官,其实这跟我们社会的结构也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差序格局,再这样的格局里我们虽然期望它向西方团体格局那样井井有条,运转公平,单这在差序格局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差序格局里的公平远没有团体格局里来得更“公平、端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由着这种不端正的公平发展,我们就该像是农奴一样坦然接受这种不公平,像是被冻住的鱼一样什么都做不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该正视这种特性,在这种特性至上再去做文章,以求社会的变革,以求这种变革带来个人的福祉。就像是上面说的,我们大可以将这种基因里的集体潜意识端到台面上来,复兴文化,复兴传统,在此基础之上去建立自己的公民社会。
一本小书,再有千言也难以述其精华,我也只捡对自己触动最大的地方发一点自己的感慨,就此搁笔。
【参考文献】
费孝通《乡土中国》1947出版 余光中《乡愁》1971创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86e6bc650e52ea541898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