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点和法律理论。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知、注意、体验、理解及伴随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情绪、情感、态度等。法律观点是对法律现象所作出的判断。法律理论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体系,是法律心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一旦形成,就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为人们的自觉守法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经验证明,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是人们能否自觉守法的内在的、决定性的因素。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思想条件和社会基础。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他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由于他们接触立法、执法和其它法律实践的机会很少,法律心理往往不能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法律现象,因而容易产生不健康的法律心理。根据调查情况看,以大学生的诉讼心理为例,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35%的大学生对打官司感到“害怕”;有40%的大学生认为,在与他人发生纠纷时,将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有45·7%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前途信心不足。这表明,不少大学生尚未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念。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法律心理和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这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思路
(一)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结合。法律基础课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出发,以法的基本理论为纲,围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这个中心,突出重点地讲授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最新法律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实现我们的教学追求。但德育教师不能期望通过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的单一途径完成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任务,德育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革,从繁重的“教书”负担中解脱出来,确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学思想。因此,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大学生通过多渠道接受教育。如介绍一些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提出课外学习要求,使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自学途径,提高法律意识水平,使整个教学工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法律课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不但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法律无知便不能自觉守法,道德败坏纵然知法,也不会守法;反之,法律意识的提高又会保证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高校法制教育应当有的放矢地讲授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懂理论知
识,而且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选择例证材料时,应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精选综合性较强的案例,经常补充更新案例,正确剖析典型案例,分析评价社会法律现象。因为恰当的案例有助于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效果,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把法律基础课引入歧途。
(三)在校园课外文化方面,肃清社会消极文化在校园的影响营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要肃清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关键是依法治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基本原则,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原则。高校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阵地,是否做到依法治校,照章治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形成,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规和规章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依章办事,尤其是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能因人而异。若学校的规章制度权威性不大,执行不执行无所谓,对违反者也不处罚,则不利于学生对“规则”服从的观念的养成。肃清社会消极文化对校园的影响,实现依法治校,使学生在校园这个小社会群体中形成了严格守法、自觉护法的法律意识,从而自觉过度到社会中,成为依法治国的有利支持。
(四)在社会大众传媒方面,重在培养大学生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加大对社会主义法治宣传力度,树立法律先进并发挥其榜样作用,培养大学生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其实,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会很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法律意识的形成,正是因为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为主体所感受,继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升华为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因此,社会传媒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引导时,还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五)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大学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所有规章制度要符合法律精神,要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因事而变、朝令夕改;在处理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时,一定要照章处理,既要做到符合相关规定,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还要建立学生申辩制度,让学生有申诉的机会和受理学生申辩的机构及制度,让学生心服口服。通过在校园内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法律行为教育、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典范,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7291e2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