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官与六官》,欢迎阅读!

五官
司徒: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马:掌军政和军赋,也是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士:掌纠察百官。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也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六官(六卿)
《周礼》之“官”,实乃职事或部门之称。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后世沿而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武则天时曾一度复六部为六官之称。
天官:天官是一种官名。《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
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
冢宰,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 地官:地官以司徒为长官,属下各官有乡师、乡老、乡大夫、遂人、遂师、遂大
夫等。教官之属。地官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西周春秋时有“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信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
乡师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监督各级官吏的政绩,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并听其狱讼。 乡大夫掌“国”中(郊内)一乡的政教禁令,“国”中兵役、劳役征发,推荐贤能,年终对乡吏的考核。
国家遇大事要征询意见,则率其乡人至外朝;遇急变,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春秋时各国皆设此类官职,齐国称为“乡良人”,见《国语·齐语》:宋国称为“乡正”
乡老,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
遂人,乃总辖各“遂”的政治禁令近官。西周时鲁国有“三郊三遂”,即是三乡三遂。“遂”一作“隧”,春
秋时宋、鲁等国设有遂正,相当于遂人。
遂师,为治理“遂”及居住在“遂”的“野人”之官,与乡师相对。
遂大夫,每遂一人,为遂的长官。周制,有乡有遂。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住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遂制,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遂,一遂为一万二千五百家。
春官: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史等官。
大宗伯(tài zōng bó),掌礼制,爵为卿。《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
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
肆师,《周礼》谓春官所属有肆师,直属于大小宗伯,有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
及旅下士、府、史、胥、徒等人员。肆,陈列之意。掌辅佐宗伯,陈列祭祀之位及牺牲等物品;有大事时,辅佐宗伯,简习礼仪;有小事时,主持简习礼仪。
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
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学习内容主要为音乐美
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其中音乐教师(乐工)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大祝,为春官宗伯的属官,为祝官之长,有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直属者有小祝中士八人、
下士十六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大祝亦称泰祝。掌祭祀的祈祷,接待受祭的“尸”(用活人装扮成祖先来受祭)。
大史,设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大”即“太”, 也称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
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夏官:夏官以大司马为长官,掌军事,所属有小司马、军司马、军将、师帅、旅帅以及虎
贲氏、旅贲氏、方相氏、大仆、职方氏等。
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
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小司马,掌凡小祭祀。会同、飨射、师田、丧纪,掌其事,如大司马之法。隋以后 对兵部侍郎、
兵部郎中的别称也叫小司马,又称少司马。
军司马,《周礼·夏官》谓周大司马属官有军司马下大夫,而未言其职。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
大将军营(即大将军直属部队)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其余将军领兵征伐时,所属也有司马等官领兵。
军将,周代,对统帅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的主将称为“军将”,由卿充任。属夏官。后至南诏国置
大军将,掌军政事务,地方城镇置军将,为当地军政长官,并监督生产。北宋时代,为无品武阶官。分为“正名军将”和“守阙军将”,位在“大将”下。政和以后改名“进义副尉”和“守阙进义副尉”。
师帅,《周礼》所载兵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以命卿为军将。每军五师,每师二千五百人,
以中大夫任师帅。
旅帅,《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
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虎贲氏,也称虎贲士,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国语·鲁语下》:“诸侯有旅賁,
御灾害也。”《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賁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 清 孙枝蔚 《卫武公规箴图》诗:“旅賁与贄御,其职盖已卑。”又 汉 卫尉属官有旅贲令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方相氏,最高官阶为下大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为国家驱疫。葬礼时,方
相氏则驱方良。宫廷里,方相氏驱疫的仪式叫大傩,唐朝成为为军礼之一,隶属太卜属。大傩每年有三次,分别于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除夕夜逐疫是最隆重的一次。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5bee2b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