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语法特点

2022-12-22 01:11: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词的语法特点》,欢迎阅读!
语法,特点


“词”的语法特点

诗词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要求用字凝炼,简洁。掌握诗词的语法特点,对我们阅读欣赏词作,正确理解意,很有帮助。诗词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要求用字凝炼,简洁。掌握诗词的语法特点,对我们阅读欣赏词作,正确理解意,很有帮助。

词的语法特点主要有四:一是词的活用现象多;二是成分的省略多;三是词序的变化多;四是“一字逗”格式。下面就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的活用

汉语的词,按照它的意义和语法特点,能在全句中起什么作用,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某一个词在具体应用时担任了本来不该由它担任的任务,起了应该由另一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被活用为另一类词”了。词被活用后,意思上总要比原来丰富一些,或具有了一些原来所没有的含义,从而可使文字达到洗炼生动、言简意赅的效果。词的活用现象,古今皆有,而古多于今;“韵”“散”皆有,而“韵”多于“散”。词作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很多,例如: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张元幹《贺新郞》)“要”是“腰”的本字,原来属于名词,但在这句词中,已被活用作动词了,意思是“腰里带着”;“斩楼兰三尺剑”是一个词组,作“要”的宾语。如果不明白“要”在这里活用的意思,全句就可能被解成:用来腰斩楼兰的三尺剑,这就大错了。(作者的原意是指虽然腰里带着杀敌的利刃-----有平虏的心力,无奈权在投降派手中,因而只能遗恨终身。)类似的例子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蒋捷《霜天晓角》)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州歌头》都是名词作动词用。“东”犹如说“东奔”;“影”犹如说“影映”;“锦帽”、“貂裘”犹如说“戴锦帽”、“穿貂裘”;“埃蠹”犹如说“被尘埃落满、蠹虫蛀坏”,如果在词中直接用其语,文字就显得拖沓,不合格律,而且也不会有那样浓厚的诗味。

形容词、副词等也有用作动词的。如:江上青山空晚色。空字,(无名氏《玉楼春》)寄到玉关应万里。(贺铸《捣练子》 “空”,“空留下”之意,形容词作动词;“应”、“应当有”之意,副词作动词。

还要一种值得注的情况,比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老”、“肥”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它们不是用来描写“风”、“雨”的性子的,不是“风老了”、“雨肥了”而是“风使雏莺成熟了”,“雨使梅子长大了”,“老”、“肥”成了动词,“莺雏”、“梅子”成了它们的宾语。这种格式的句子,我们理解起来都要加一个“使”字;主语所代表的事物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得怎么样了。因此“老”、“肥”这类词便被称为“使动词”。类似的句子如: 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意思是:烟雨使千家万户显得蒙眬了。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意思是:离开乡国十年,使少年壮志都衰退了。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一声落尽短亭花。(无名氏《玉楼春》 意思是:一声清笛使短亭繁花落尽了。用名词(或名词情词组)直接修饰、补充谓语,也是一种活用。这种用法,往往使句子显得精炼。如:捣就征衣泪墨题。(贺铸《捣练子》)“泪墨”犹如说“用泪水化开的墨汁”,“泪墨题”意思就是“用泪墨来题写征人的姓名”。吟醉送年华。(贺铸《水调歌头》)意思是:用吟诗醉洒来消磨岁月。其他如用形容词指代事物(绿肥红瘦)之类,也是活用,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成分的省略

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以求行文简洁,这在散文中本不少见,但一般说来,散文的省略,限制较严,比如动词谓语,便少有省略的。而在诗词中则省略甚多,很少有限制。例如:但屈{计算}西风何时来?底事昆仑倾砥柱,{使}九地黄流乱注?(张元幹《贺新郞》 月{如}跳丸,光阴{似}脱兔。(刘辰翁《踏沙行》 兴亡梦,荣枯泪,{似}水东流,




何时休?(刘过《六州歌头》 {}马上{弹}琵琶{觉}关塞黑。(辛弃疾《贺新郞》

有时作者把一切关联词语和动词全部省去,只把一连串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凭前后文所创造的情境去意会诗意、词意,这种“意合”的方法,常能收到非词语所能表达的较果。如张志和那首《渔歌子》把“桃花”“流水”和“鳜鱼肥”(肥美的鳜鱼)并放在一句之中,既是写眼前美好的春景,又是说“春水使鱼肥”,给人一种特别和乐舒畅的感觉。如果直说成“碧波映桃花,春水使鱼肥”,就毫无诗意了。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个名词性词组放在一处,表面上互无关系,其实却表现出了江南夏夜的真实景象;明媚的月光照耀着横出的树枝上不安定的鹊鸟,和煦的清风在午夜中吹拂,送来了阵阵蝉声,读来令人感到非常自然。

(三)词序的变化

词序是指语言里语词组合的次序。汉语词序的一般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等等,古今大体相同。诗词却往往因格律的要求或意境的需要而打破这种正常的词序,即通常称之为倒装句法的。比如: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这是“绿水绕人家”的宾语前置。此句依词律应作(仄)仄平平仄,末字入韵,如果不提宾,就成了“仄仄仄平平”末字也不再协韵。又如:隔篱娇语络丝娘。(苏轼《浣溪沙》)整个谓语部分提到了主语前面。如果说“络丝娘隔篱娇语”不但不协韵而且显得平铺直叙,语味谈薄。提前了谓语部分,使人好象先听到篱笆那边如秋虫低吟般的笑语声,然后才联想到那一伙健美的缫丝姑娘,意境便丰富多了。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辛弃疾《水龙吟》)“系斜阳缆”顺说当是“系缆于斜阳之中”,把补语提前,插在谓宾中间,这在散文中是很难找到的。乘肩争看小腰身。(吴文英《玉楼春》)这句的意思是:争看踏在舞伴肩上起舞的女艺人苗条的身材。

“乘肩”是修饰“小腰身”的。把“乘肩”提前后,如果粗略地看,把这句理解成“大家踏着别人的肩头争看舞女的细腰身”,那就错误了。作者故意奇语,打破平板的陈述句法,给人造成一种清新的感觉。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李清照《永遇乐》)此两句实是一句,原意是:谢他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相召。词序的变换使句子产生曲折,突出了“来相召”,也适应了平仄、韵律的要求。

(四)一字逗一字逗我们前面讲过了,下周细讲一下,现在休息一下,之后我们讲一阙

学习词牌忆秦娥、秦楼月又名《秦楼月》。始见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亦以入声部为宜。又有改用平韵者,附见于后。 词例

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入声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再看一首李白的 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40481d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