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2022-05-03 15:13: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文论,名词解释,古代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诗言志”说: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

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文学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文气”说:

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理论传统。 “风骨”说: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陈子昂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妙悟”说: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唯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主要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妙悟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艺术思维与知识积累、理性思维的差别说得非常透彻。文学思维的角度看,“妙悟”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直觉或一种直觉的心理机制。 “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明确提出的,指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鸣则平”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欧阳修更加强调外界坏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注重内心情感抒发的浓郁、浑融,反对诗人因为处境困窘过分宣泄怨愤之气。 境界说: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境界”乃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境界说有以下理论意义:第一,它使众说纷纭的“意境”探讨植根于“本”的求索上而不是着重于“末”的玩味上;第二,它对“意境”之“本”──“情”和“景”作了新的明确界定;


第三,它既强调了“意境”之“本”,又“包容”了“意境”之“末”,照顾到作者的体验、作品的表现、读者的感受等方方面面,所以比之“兴趣”“神韵”诸说不但更为切实,而且更为全面。

“知人论世”说:

出自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释义: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所以“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诗缘情而绮靡 出处:“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成为千古名言。 义: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在《文赋》中高度概括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而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

理论意义:首先明确提出诗歌源于主体情感的抒发,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在理论上概括出诗歌的本质,其次,它认为情感以审美表达为形式才能外化,凝定,情感与审美形式的结合形成诗歌的文体独立即强调诗歌艺术本质。反映了魏晋文学想要摆脱经学附庸地位的潮流。 神思说

出自: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主张,重点谈及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之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充分意识到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含义:刘勰认为,神思活动中,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为语言时,往往“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磨炼,即“秉心养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总纲。“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神与物游”“神思”的基本特点,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培养“神思”应从“积学” “兴寄”说: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兴,指诗歌的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兴寄”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格调说:

由沈德潜明确提出,在其作品《说诗晬语》和《唐诗别裁集序》中体现地较集中,他强调作诗者必须“学古”和“论法”,并根据“去淫滥,以归雅正”的原则,在诗歌的体、格、声、调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许多规则所谓“格调”与别家的格调论不同的是,沈德潜的“格调”说虽然强调格调,但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 袁牧,性灵说

出处: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袁枚所说的“性灵”,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之外本无诗”《寄


怀钱屿纱方伯予告归里》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含义: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枚的“性灵说”特别强调“性情”或“情”“性情”或“情”被当作“性灵说”的主要内涵。袁枚诗论中的“性情”主要是指诗作要以抒写性情为内容,同时要具有感发人心的特殊美感,强调创作中的主观因素,敢于向“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挑战。

。性灵说”表现性灵,抒写性情,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强调真实,也就是强调个性。他主张诗人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及艺术表现要个性化或独创性,就构成了性灵说内涵的有一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022e3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