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陶渊明《饮酒(其五)》阅读答案

2022-03-20 16:24: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考古诗词鉴赏陶渊明《饮酒(其五)》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陶渊明,古诗词,饮酒,鉴赏,中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题】

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淄博市2014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注释】

1、《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2、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3、人境:人间,人类聚居的地方。 4、而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5、君:作者自谓。 6、尔:如此、这样。

7、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8、悠然:闲舒的样子。 9、南山:指庐山。 10、日夕:傍晚。

11、相与:相伴,相交,结伴。

12、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13、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辨,辨识。 【鉴赏】

《饮酒》共二十首,按序文这组诗写于诗人四十岁之后,是诗人刚离开彭泽令职位不久。《饮酒(其五)》是酒后题咏,歌颂田园生活恬静闲适,表现自作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诗篇之一。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心远地自偏,着重叙说心远地自


开头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自己虽住在然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上层人士之交往,古有冠带自相索入说。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但冷寂到门无车马,终不可能。陶渊明为什么要这样说,诗是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于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拢,车马的喧闹不正是扰扰人世的一个象征吗?而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要避开车来马去人间的喧嚣。

第三、四两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说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自然要处于幽静远邈之处。这便作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是一样的。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谴,反过来,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向辩证法认识论的一个奇迹。

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的精神状态,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冷漠,疏远那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由此,所居之处而变得僻静了。

后半部分从悠然见南山到结尾,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态。 第五、六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采菊花在东篱之下,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悠悠然而。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而是悠然而望。可是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臭。” ((东坡题跋))

第七、八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说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多美妙的景致啊。日夕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江的青霭之中,景色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跟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也臆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投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

最后两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说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自已忘记了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本篇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思维过程,富于理趣、情趣、天然之趣。然而,诗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而写了悠然自得,妙趣横生,既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又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委运任化的哲理。这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感悟、想象,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悠长与深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fe83ae9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