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聋子们的国度》

2023-01-06 09:31: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励志电影:《聋子们的国度》》,欢迎阅读!
聋子,励志,国度,电影
励志电影:《聋子们的国度》

《聋子们的国度》作为纪录片,影片也如实地记录下了观点不一的聋人。如一位女青年就认为手语的表达不如口语生动,表达的复杂程度也不如口语,但她仍然是把手语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去比较的。同时也有一位女青年向观众展示一些有趣而复杂的手语:想入非非、溜之大吉、逃之夭夭、口齿不清等等。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聋子们的国度》简介

《聋子们的国度》抓取了聋人社会各方面的生活自然片断,不加解说地剪辑在一起。素材主要是一所聋人学校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中学习与生活,其他还有成人手语教学,聋人婚礼,聋人养老院,异国青年聋人的交往,文娱表演,与非聋人的交往等等。在这些片断之间,是男女老少的聋人在银幕前用手语讲述自己的故事与感想。这些讲述者的主角是反复出现的聋校手语教师让·克洛德(Jean-Claude Poulain),他讲述了他的成长、婚恋、家庭、工作,也介绍了手语与人文化,特别是与非聋人文化的异同。他的讲述多是对刚刚过去的片断的说明,这个思想深刻的聋人是全片穿针引线的灵魂人物。《聋》片在法国属于非主流影片。

《聋子们的国度》特点

聋人演员也许是在演绎自己的故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创作。但是,一方面这是一部诗化的故事电影,导演为追求平等而力图挖掘他们身上的美来加以表现,什么是美则是导演决定和引导;另一方面,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导演要求他们表现出美来的时候,他们对美的理解只能是他们生存其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正如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这些意识形态构建了他们的主体性,他们只能表现出符合特定希望的角色来。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表现出充满理想、自强不息时,也是一群找不到缺点的孩子,除了刘艳的经信(它的另一种解读是善良)和张彻嫉恶如仇到了不顾危险。

《聋子们的国度》评价


《聋子们的国度》没有写一个聋人帮助非聋人的故事,而是通过记录聋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他们不依赖于主流文化的独立文化因此才有克洛德谈到家中有了聋孩子千万别抛弃,“只需把危险向他讲清,像汽车什么的,如同听人孩子一样,不需要特别的照顾”;也才有了对聋校孩子们个性生动的展现,他们是群普通的孩子,也贪玩、也任性、也好强。这里似乎没有什么文化返助的事。但仔细筛选一下,就会发现聋人眼中的“文化返助”。克洛德谈到他的女儿生下来就能听,起初他非常失望,因为他一直想要一个聋女儿,一家人交流起来才方便,可他还是马上喜欢上了这个听人女儿,这与前面抛弃聋儿的听人夫妇形成鲜明对照:聋人能容忍听人,听人却不能容忍聋人。克洛德在谈到今天仍有学校禁止手语时,他猛烈地抨击了一种制度“现在我们为掌握双语而努力:手语和法语,……但在学校里,总是那些听人,掌握权力。”我们知道,学校的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集中体现。他们掌握法语是为了与听人交流,对他们自己并无必要,而听人努力去掌握手语的却很少,甚至包括聋人的家属,例如一位聋人是家中唯一的聋人,她的哥哥、父亲根本不想学手语,父亲只会一句她所在的聋校的校名“圣詹姆斯学院”,而母亲虽想学,却又怕太难,不愿付出代价。这正是聋人的巨大牺牲,正像影片展示的那样,聋人学会说话很困难,所付出的精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在其它方面又造成了不平等。一位中国聋人说到:人们总认为聋人文化水平低,其实是因为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讲话上,而南方一些老年聋人文化水平就很高,因为解放前那里的一些聋校由聋人任教,不教口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fe55ca1a3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