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在即 心理医生五条建议帮家长淡定》,欢迎阅读!
高考在即 心理医生五条建议帮家长淡定
“说出来你不相信,这一周,我和儿子吵了三次架了,我也不想,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昨天,考生家长、45岁的刘女士忍受不了自己的焦虑,到长春市心理医院求助。
刘女士面对的情况不是个案,随着高考日益临近,来做心理咨询的考生家长越来越多,4月下旬,长春市心理医院500多名问诊者中,有70%是中高考考生的家长,比4月中旬时增加了一倍。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医生进行了分析。 求助
一周和儿子吵三次
刘女士在我省一家机关单位工作,儿子快要高考了,她比儿子还紧张,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也没有心思去做,看儿子学习,她怕儿子累,看儿子不学,她又生气。一周以来,她和儿子吵了三次,儿子甚至生气地骂她是“疯子”。
第一次是在上周日,刘女士买菜回来,发现儿子正在上网聊天,火腾就上来了,一把把电脑显示器推倒:“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上网?”儿子没出声,委屈地哭了。“我事后后悔,也许儿子就想轻松一下,至于发火吗?多影响孩子情绪,可就是没忍住。”刘女士说。 第二次是周二,刘女士发现放学回来的儿子躺在床上睡了,她又急了,“人家孩子在看书,你在睡觉,你还能考了吗?”刘女士大喊。儿子爬起来,把书摔得“乓乓”响。 第三次,刘女士在整理儿子房间时,发现了儿子写给女同学的一封情书。火又上来了,儿子一进门就和他吵起来。“你就是疯子!那都是上学期的事了。”儿子哭着摔门跑去了同学家。 诊断
家长过分担心致焦虑
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张宇鹏说,像刘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有时孩子一次模拟考成绩下滑,家长就寝食难安,生怕孩子中高考发挥失常;有时孩子的做法只要稍稍不合大人心意,家长就难以控制地怒斥孩子,事后又觉得后悔。这都是因为过分担心而引发的焦虑情绪。
而且越临近高考,出现焦虑情绪的家长越多,一周以来,仅他一个人就接待了近40位家长。张宇鹏说,根据以往调查数据,中高考来临前,80%的家长都会和孩子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张宇鹏认为,家长如此焦急、情绪异常,是源自认知上的问题,认为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孩子就有出路,考不上一辈子就没了发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以前计划经济,中高
考胜利就像打开了人生成功之门,考得好就意味着有好工作、好前程;而现在,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也需要自主择业,而社会上需要的终究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学历仅仅占一部分,个人的综合能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病理
家长焦虑 影响的是孩子
张宇鹏说,有些家长焦虑起来比考生还明显,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具体说来,家长的焦虑会引发考生五类不良情绪和心理波动。 保姆型家长:让孩子紧张
在咨询中,张宇鹏发现,很多家长因为过分担心孩子成绩,在家中做起了孩子的保姆,一改往日闲适的生活习惯,忙着给学生补充营养,忙着帮孩子寻找复习资料,恨不得穿衣、穿鞋都帮孩子做好。
看着忙得团团转的家长,孩子会感到气氛紧张,如临大敌,而过分紧张,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利于复习。
唠叨型家长:让孩子反感
“学吧!学吧!什么时候了还不学?”“你看人家孩子……”到了高三,很多家长都开始“看着”孩子,并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唠叨,时刻提醒孩子“该学习了”。
而每个孩子都会对如何复习有一定的心理认知,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过分地嘱咐孩子要认真复习,就会引来孩子的反感,而中高考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情绪会让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更不利于学习。 支配型家长:让孩子为难
自认为自己是过来人,懂得多,给孩子买参考书、指导孩子复习方法,很多家长认为关键时刻应该支配孩子按自己的办法行事。
但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左右为难:比如,家长提醒要早睡觉,而孩子自己却想熬夜多复习复习;家长买来许多参考书,可是老师说一味地投入题海战术对高考无益。 索取型家长:让孩子有负罪感
“我和你爸,辛苦一辈子,就为了你!”“你得好好学,为了你,我付出多少?”高考在即,为了逼迫孩子好好学习,很多家长通过痛说家史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压。
心理专家指出,当孩子们看到家长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仍旧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时,会产生无限的负罪感,这会让孩子也出现焦虑情绪。 开方
良好的家庭氛围很重要
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心理专家王云海教授给出五条建议,帮助家长调整“备考”心态。 淡化高考气氛:建议考前家里气氛要和平时一样,家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孩子自己去复习。
保持心情愉快: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才能好。坚决避免家庭纠纷,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
“冷淡”高考话题:以放松的心情陪孩子散散步,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会对帮助孩子减压有很好的效果。
给孩子积极暗示:多倾听、多鼓励、多疏导、学会欣赏孩子。多表扬孩子,“你真行!”“没问题”会在孩子心中产生积极暗示;而“你完了!”“看你也考不好!”则会让孩子产生消积情绪。
不改变孩子饮食习惯:不要贸然给孩子添加营养品或从未吃过的“特别食物”,孩子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孩子食欲好,营养就会得到满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fa2382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