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4单元教案

2022-08-17 11:53: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4单元教案》,欢迎阅读!
下册,教案,单元,年级,科学
2021新苏教版科学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昆虫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


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 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 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9庞大的“家族”

1.教学内容

本课以“庞大的‘家族’”为题,一是要了解昆虫是一个种类多、数量多的动物体;二是要明确昆虫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本课以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为主线,设计安排了“观察、做模型、描述”这样三个层次的活动。首先,通过两个“找相同之处”的观察活动,让学生找出昆虫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找出昆虫中种类最多的甲虫又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家族”非常庞大。其次,通过“做一种昆虫模型”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最后,通过“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可以从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描述昆虫,从而更多地了解昆虫,增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2.教学目标

能通过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昆虫(包括甲虫)的实物或实物标本、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开心果果壳、热熔胶枪等。 5.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

播放ppt,适时讲解:小蜜蜂在忙着采蜜,毛毛虫在慢慢地爬行,蝴蝶在快乐地飞舞,小螳螂在忙着找食物,还有金龟子、甲壳虫等等,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提问:在ppt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揭题:那老师告诉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虫。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展示蜻蜓、蝴蝶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蝴蝶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蝴蝶,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活动手册的第一题,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把不是昆虫的找出来,“○”里打“×” 答案:

在这8动物中,西瓜虫、蜘蛛、马陆和蜗牛不是昆虫。



活动二:观察甲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出示课本27页的甲虫图片,学生观察这些甲虫,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


甲虫除了具有昆虫特有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活动三:用身边的材料做一种昆虫模型

出示制作昆虫模型的三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所需材料:枯树枝(有细的、稍微粗一些的、比较粗的三种枯树枝)、熔胶、开心果果壳、小刀等。 制作方法:

1步,准备所需的材料。

2步,用热熔胶把昆虫头部与胸、腹连接起来,然后把开心果果壳贴在背部上,在头部粘上触须。

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活动四:描述一种熟悉的昆虫

我们来做一个“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活动。看看大家对昆虫的熟悉程度。 要求:一位学生描述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昆虫? 教师示范游戏

教师描述:他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他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昆虫呢?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学生独立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 三、课堂总结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身边的昆虫,查阅有关昆虫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

10养昆虫

1.教学内容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与一种昆虫相伴,照料它,观察它,研究它。经历这种昆虫完整的生命周期,并像科学家一样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获得相关的认识,是本课的意义所在。为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养蚕(或菜青虫等其他昆虫)—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整理观察日记—画出蚕的一生。其中,饲养和记观察日记是同步进行的活动,整理日记是生命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在此基础上画出蚕的一生,实际上是总结蚕一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暗含昆虫变态(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特别要说明的是,本课伴随蚕的整个生长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与其他单元的课穿插进行。 2.教学目标

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难点: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昆虫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昆虫有一对或两对翅膀。

出示: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昆虫一生的变化。 板书课题:10养昆虫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养蚕,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

出示蚕的图片,学生认识蚕,并引导:这一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蚕宝宝的一生的变化。

出示养蚕的四幅图片,学生初步了解养蚕的一些知识。

..


图片1,养蚕的时间:春天天气变暖以后,气温一般达到20°C以上就可以了。可以根据当地昆虫食物情况灵活调整。

图片2,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一个纸盒,里面放上干净的纸巾,盒盖上打几个孔,方便透气。

图片3,挪动和取食: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轻扫。桑叶必须洗净擦干再给蚕宝宝吃。

图片4,日常照料:每天都要清理粪便、换桑叶。要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 出示:

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

讨论交流:我们如何给蚕宝宝己观察日记呢?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记观察日记呢? 记观察日记可以用文字、数据、图画、拍照片、录视频等方式做记录。 活动二: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 (一)观察产卵和蚁蚕的样子

出示蚕卵和蚁蚕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蚕卵和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

蚕卵是淡灰色的椭圆形,快孵出蚕的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刚出生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 (二)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出示测量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图片,了解怎样测量蚕宝宝身体的长度。




测量方法:

1步,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 2步,连接两个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给蚕宝宝测量身体的长度。 (三)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 出示蚕蜕皮的图片,了解蚕的蜕皮。



蚕宝宝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浅。有一天,它不吃也不动,像死了一样。第二天,它蜕下了一层皮,还长大了不少,颜色更浅了。

教师讲解:在蚕的一生中要蜕几次皮,蚕蜕皮前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常见的是四眠5龄蚕。 (四)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

出示蚕宝宝吐丝结茧的图片,了解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



教师讲解:在蚕宝宝吐丝结茧的时候,需要在盒内放置方格蔟,蚕宝宝会自己爬进去结


茧。

(五)记录飞蛾破茧而出

出示飞蛾破茧而出的图片,了解飞蛾破茧而出的情景。



小结蚕的一生 思考:

问题1: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 出示蚕宝宝每一个阶段的图片,回顾蚕宝宝的一生,了解蚕宝宝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



问题2:蚕宝宝的寿命大概有多长呢? 出示: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一般孵化期10-11,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5,2龄期3-4,3龄期4,4龄期6,5龄期7-9),蛹期14-18,蛾期3-5,共约50天。 活动二:整理观察日记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总结蚕的一生?


主要从蚕的形态变化、各时期身体颜色、取食、粪便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汇总整理。 除了养蚕,我们还可以养些什么? 养菜青虫,养面包虫等等。

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菜青虫的养殖方法及要求。 ①到菜地里找几条菜青虫,用毛笔轻轻刷到盒子里,然后带回家。

②找一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铺上土,再把菜青虫放进去。 ③用锥子在瓶盖上扎几个孔,让瓶子内外空气流通。 ④每天用新鲜的菜叶喂菜青虫。

小结:虽然我们饲养的昆虫不一样,但是饲养的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我们精心饲养,仔细的观察,并且坚持不懈的做观察日记,这样我们才能从养殖活动中有所收获。 活动三:画出蚕的一生 提出要求:

如果让你们把蚕宝宝的一生画下来,你们打算用什么方式画出蚕宝宝的一生呢: 出示课本32页的一幅图片,了解别人是怎样画出蚕宝宝的一生的。

..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蚕宝宝的一生,并在全班交流。 三、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知道蚕的一生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给蚕宝宝记日记。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饲养我们的蚕宝宝,坚持养蚕日记。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1.教学内容

经过前两课的观察、饲养昆虫活动,学生们对昆虫的共同特征、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积累了丰富的观察日记,对昆虫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都得到了调整。接下来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提升科学探究技能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为此,本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通过甄别“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帮助学生学会有了探究问题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

其次,遴选出前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昆虫世界。 2.教学目标

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有关昆虫的内容,下面老师问问大家:蚂蚁的家在哪里? 昆虫吃什么?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蚊子用什么吸人血?蝴蝶的家在哪里?瓢虫都有七个星吗?这些问题大家都会吗?


对于这些不会的问题,我们怎么办?

出示: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学习利用实验来了解昆虫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

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

出示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

(1)准备一个饲养盒,里面放10条蚕宝宝;

轩轩的

(2)10天给蚕宝宝喂桑叶;

实验设计

(3)10天给蚕宝宝喂莴笋叶。

(1)准备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条蚕宝宝;

晨晨的

(2)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给另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莴笋叶;

实验设计

(3)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

(1)准备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0条蚕宝宝;

阳阳的

(2)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给另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莴笋叶;

实验设计

(3)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

结论:

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活动二: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研究

出示课本上的三问题,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实验研究 问题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问题2: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 问题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结论:

1个问题“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活动三: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下面我们就“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写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且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设计,看看哪一组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 出示实验设计的范例: 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1.找一个长方形的扁纸盒,在盒盖的窄边开一条1厘米宽的缝。

实验设计

2.将五六条蚕宝宝放入盒内,盖上盒盖。 3.半小时后,打开盒盖,观察蚕宝宝在什么位置。


我的发现 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的地方。

学生修订自己的实验设计,使自己的实验设计更为优秀、合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

实验现象:发现蚕宝宝全都聚集在盒子昏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的地方。 学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问题1: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 问题2:知了是怎么发声的?

问题3:蚊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出示范例: 研究的问题

用纸包一些花椒放在盛米的容器内,大米是不是就不容易生虫? 在两个袋子中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大米,用纸包一些花椒放在一个袋

实验设计

子中,另外一个袋子什么也不放,扎紧口袋口。过一个星期,观察两个袋子中的大米有没有生虫子。

我的发现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2021新苏教版科学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繁殖

放有花椒的大米比另一个袋子中的虫子少得多,说明花椒可以防止大米生虫子。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12用种子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

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植物,它们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岀新的植物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提出要求:

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学生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师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出示:

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出示种子内部构造图,教师讲解: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及样子。



种子的内部构造左边一幅图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右边一幅图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右边的图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活动二:探究种子的萌发

实验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提出假设:根都会向下长。

实验材料: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学生观察瓶子中蚕豆种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实验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种植记录,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小结: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活动三: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课本38页的5幅图,了解凤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樱桃、鬼针草等5植物


播种子的方式。

.

结论: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 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

.

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借助果皮弹力、利用风、利用水、利用动物

活动四:观察种子,猜测他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

1.出示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悬铃木种子外面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悬铃木和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


种子有这样的特点,那么,这两种植物会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呢? 学生预测:

悬铃木依靠风力传播种子。 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小结:种子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 举例:

苹果、葡萄的果实味道甜美,一些动物非常喜爱吃。这一类植物借助动物传播种子。 油菜、大豆的种子成熟后,就会炸开。这一类植物就依靠自身弹力实现种子的传播。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且还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13用根、茎、叶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营养繁殖为中心,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它的主体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用营养器官来繁殖的植物的实例,并组织学生交流其他可利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的名称,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用根、茎、叶来繁殖植物。此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繁殖植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二,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它是活动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教学目标


能提取文字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

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难点: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个体,无论它的寿命有多长,活力有多强最终总是要死亡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的后代,这样一个物种,才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因此,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世界上的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各有不同,上一课我们学习植物靠什么方式繁殖?()

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那么植物不用种子,用什么来繁殖呢?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你知道哪些植物可以不用种子繁殖?下面请将我们课前完成的调查记录单拿出来,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后师生交流。

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出示课本39页的六幅图,适时分析它们的繁殖器官并板书:根、茎、叶)



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

2、观察、猜想,进一步认识营养繁殖的方式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后师生讨论)

A:我发现吊兰细长的茎上长出了小苗。


师:如果把带小苗的茎插进泥土里,以后会怎么样? 师:那不带小苗的茎插入泥土里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想)

B:马铃薯身上有很多的“眼”。

师:(“眼”也可以称为“芽”)马铃薯身上的“芽”会长出什么? 师:没“芽”的地方会长出马铃薯吗?

小结:这个“芽”可能和马铃薯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C:宝石花的叶子有大有小。

师:仔细观察宝石花你还有什么发现?宝石花的叶子插入土中会怎么样呢?大小不同的叶子是否都会长大呢? 小结:

叶子落地就会生根。

吊兰细长的茎上会长出小苗。

一块带“芽眼”的马铃薯可以发芽生长。

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下面能长出不定根。 水仙球茎浸入水中,会生根发芽开花。 3.领悟营养繁殖的概念

你知道这些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属于什么繁殖吗?

师:营养繁殖(无性繁殖)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 教师适当补充:师:根、茎、叶是植物的什么器官?(营养器官)

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这种方式,就叫(营养繁殖)(板书:营养繁殖) 三、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我们能就用今天学到的营养繁殖的方法亲手培育出一株新的生命。 师:种植宝石花和马铃薯。


制定探究方案

探究1(宝石花)用叶子进行繁殖的时候,大叶子和小叶子都能同时长大。

探究2:探究马铃薯的繁殖和身上有没有“芽”是否有关系?那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1:一块有芽,一块没有芽。

2:马铃署可以切成块,而且要切一样大。 3:浇水要一样多。

师: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种植物或其他,试着用这些方法繁殖它们。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给需要帮助的小组一些栽种的技能。 4、小组交流、参观。 四、课堂总结

刚才同学们既动手、又动脑,为这些植物的繁殖做好了准备,可我们培育的植物这样能成活吗?今后还要怎么做?

1:我们会定时给植物浇水、松土; 2:我们会定期进行观察比较;

3:我们会爱惜这些植物的生命,好好照顾它们的;

植物并不难,难就难在管理,希望各小组认真管理好今天繁殖的植物,并且在日记里记录好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一个月后,我们把自己繁殖的植物带来,看看都有什么发现。

14动物的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按照动物繁殖行为的先后顺序,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一个活动,即:利用


配图,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求偶的方式,并说明动物在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排序活动,结合教材的介绍,认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这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卵生。教材首先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活动二,认识胎生。教材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的繁殖方式。最后,教材集中介绍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对动物卵生与胎生的总体认识。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2.教学目标

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5.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部分植物的繁殖是先开花,然后再受精发育成果实,果实里的种子散播到远处去,遇到适宜的环境新的生命就开始了。那动物呢?动物是怎样繁殖自己的后代的呢? 板书课题:14动物的繁殖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繁殖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和繁殖后代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课本41页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四幅图片上分别画了哪4动物他们是在干什么?(求偶) 出示: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

图片1:青蛙。青蛙通过鸣叫来求偶的。鸣叫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的强健程度。 图片2:弹涂鱼。弹涂鱼是通过“跳舞”来求偶的。因为跳舞能表现出动物个体的运动避险本领。

图片3:孔雀。孔雀是通过开屏来求偶的。孔雀通过展示身体的尾部,能表现出自身的健康状态。

图片4:角马。角马是通过搏斗来求偶的。因为搏斗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

还有哪些有趣的动物求偶的方式?


预设:

燕鸥喜欢在求偶时送“彩礼”;

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蝴蝶、毒蛾分泌有气味的物质以吸引远处的雄性; 雄性锦龟用触碰的动作求偶;

信天翁求爱时非常有礼貌,不断弯腰向对方示爱……

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 出示蚕蛾交配的图片和猫交配的图片,了解动物的交配。 活动二:观察鸡蛋,了解鸡繁殖后代的方式

出示鸡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鸡蛋的外部结构。 哪些鸡蛋能够孵出小鸡?哪些鸡蛋不能够孵出小鸡呢?

出示两枚鸡蛋,打开,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这两枚鸡蛋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鸡蛋黄上有明显的小白点,另一个鸡蛋黄上没有小白点。 小结:

鸡蛋黄上有小白点,说明这枚鸡蛋已经受精,是受精鸡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鸡,而没有小白点表示这枚鸡蛋不是受精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

补充:在小鸡孵化工厂,人们不需要打开鸡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也能够辨别出哪些鸡蛋是受精鸡蛋?哪些鸡蛋不是受精鸡蛋?具体的方法是用强光照射鸡蛋,看其中是否有一个小黑点,如果有小黑点,说明是受精鸡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鸡蛋。 出示课本42页右上方的图片,了解通过光照判断鸡蛋是不是受精鸡蛋的方法。 出示小鸡孵化的过程图片,了解一枚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




活动三:了解人类胎儿的生长发育

出示课本42页下面的5图片,了解我们在妈妈肚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要求:这五幅图片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按照发育的先后给这图片排序。

学生观察这五幅图片,并排序。 排序结果:



播放人类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的视频,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发育的情况。 认识胎生和卵生

比较小鸡繁殖后代和人类繁殖后代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出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出示课本43页上面4图片,辨别这四幅图片中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还是胎生?

图片1是鳄鱼卵和小鳄鱼,鳄鱼是卵生的。 图片2是青蛙卵,青蛙是卵生的。

图片3是鸟巢中的鸟蛋和刚孵出来的小鸟,小鸟是卵生的。 图片4鲑鱼正在产卵,鲑鱼是卵生的。。


出示课本43页小猫出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到小猫是胎生的。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胎生动物,预设:人类、狗、兔子、老虎、狮子等等。

出示课本43页下面的两幅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孩子吗?说一说你的猜测及猜测的依据。

左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大熊猫的幼体;右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刺猬的幼体。 练习题:下面动物中,是胎生的在“○”里涂红色,是卵生的涂绿色。



活动四:阅读介绍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

引导:有些动物产卵以后,卵会在适合的环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动物产卵以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护卵、孵化卵。

出示帝企鹅孵化卵的图片,了解企鹅孵化卵的辛苦。

补充帝企鹅孵化卵的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恶劣气候以及企鹅孵化后代的辛苦。

雌企鹅生下唯一的一枚蛋后,就把它交给雄企鹅,暂时告别,重返海洋觅食去了。南极狂风呼啸,长夜漫漫,气温降到-50℃以下。然而,仁慈的雄企鹅却把蛋放在生有厚蹼的双脚上,蹲下身躯,用自己身躯的温暖和绒羽进行艰苦的孵化。为了后代的生存,


雄企鹅一蹲就是3个月。在此期间,不吃不喝,寸步不移,完全依靠体内脂肪的消耗来维持生命。当小企鹅快要出生时,雌企鹅才从远处回来,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配偶,来接班育儿。雄企鹅交了班,已是筋疲力尽,骨瘦如柴,体重减轻了一半了。 引导:很多动物的父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还要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 出示课本44页下面的三幅图,了解这三幅图中的动物是如何哺育后代的。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资料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知识。 鲶鱼:鲶鱼爸爸用嘴孵化卵子

蟑螂:雄蟑螂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会吃下鸟粪,仅为了给小蟑螂提取氮这一营养物质。

绒猴:雌绒猴生下子女后,只在喂奶时抱上它们一小会儿,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绒猴身上。雄绒猴会为小绒猴清洗身体,等到小绒猴不再吃奶时,它还会亲自喂小家伙们进食。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胎生和卵生两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ae504f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