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叶嘉莹《说诗讲稿》有感》,欢迎阅读!
拨开云雾 探寻诗情
——读叶嘉莹《说诗讲稿》有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开始,中国的古典诗歌就如同一条浩瀚宽广的大河,哺育和濡养着一代代的中国学子,进而形成了华夏子孙中庸淡静的处事风格,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坐闲〞,这样静默民族品质,恰恰是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华民族与海洋民族、游牧民族的人们最本质的区别。
随着时代的开展,现代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它的铁蹄也无情的碾碎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人际交往,甚至是我们的审美倾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炫目的特技,快餐式的文化,悄然的让我们开始变的急躁和功利。我们变得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而这一点在我们的中学生身上又表现的那样明显。
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常常会调查学生的学习意向与兴趣,赫然发现,同学最不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古典文学难懂,文字深奥,又有许多完全弄不明白的典故,“不知道在说什么〞。 诚然,古典诗词确实有其奥曲深邃之处,并非一看就懂。然而,古典诗词提供的风光景观,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是人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经过,都会切身体验的。有过古典诗词的浸润陶冶,不但可以提升文化修养与生活情趣,得以欣赏与理解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培养平和稳健的心理素质,承受人世间不可预测却又难以防止的困厄灾难,使我们不至于陷入悲情的深渊。因此,想要引导我的学生们去吟诵诗歌韵律,体悟诗歌情感,感受诗歌魅力,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在锁江的迷雾中找寻达于诗情的渡口,而叶嘉莹先生的《说诗讲稿》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读诗,实则是在品读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古人的生活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乱花〞去“迷人眼〞。他们看到的是最真切的自然,他们经历的当然也是最真实的生活。就像北宋欧阳修写过的一首小词,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玉楼春》〕。“雪云〞,你关心过吗?你注意到天上的云彩,那冬天的云彩跟春天的云彩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徐志摩写康桥,他说我关心天上的云影,关心石上的苔痕,所以,徐志摩才写出了那么美妙的《再别康桥》。欧阳修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是春天的云彩。如果是下雪的时候,天阴得跟一块铅板一样,整片天空都是浅灰色的。但春天来了,它化开了,乍变成一团团、一堆堆的棉絮一般的春云,你放眼望去,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真的是来到了,不管是山,不管是水,不管是树木,一切的颜色,一切的光影,都变得那么的美好和谐。
在古诗的字里行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闲适,也有“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悠然;有“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兄弟之趣,也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孤苦,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喜悦。正如辛弃疾所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是啊,作为一个人,如果你对那些草木鸟兽都关心了,将每一颗松树,每一根竹子,每一声鸟叫,每一朵化开都能当成朋友兄弟一般对待。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该是多么的绚丽多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和谐美好。
二、读诗,实则是在体悟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感诉说。
清代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曾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是呀,“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当你看到草木的黄落,内心就悲哀,你看到春天的草木欣欣向荣,内心就欢喜。也就是说,自然万物只是诗中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品读诗歌实则是要通过这些外在的物象去倾听作者内在荡气回肠的情感诉说。
叶嘉莹在书中认为:好诗和坏诗的区别不在于漂亮的句子、描写的技巧等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你的诗歌当中有无生命的感发并能够将这份感发传达出来。她将晚唐诗人的“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两句和杜甫的“群鸡正乱叫〞相比。乍一看,前两句诗歌无论形象描写还是语言表达来看,似乎都比杜甫的那句强,似乎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那是好诗。然而那两句诗中,没有任何感发的作用和内心的感动,只有眼睛的感受而没有心灵的触动,即使学会了描写的技巧,即使写出了那么漂亮的句子,都不能称之为好诗。反观“群鸡正乱叫〞,那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不知家人妻子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别离,回到自己家中写成的。它虽然不美丽,却有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深沉的情感,因此它是好诗。
叶嘉莹先生对于诗歌标准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以前读诗词,不过略窥门径,常觉诗词文字优美,比方辛弃疾词“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就觉得这里描述了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夕阳、帆船、沙岸,很美好;现在读起来,则能品味出辛弃疾的无奈,南宋就如同那个被系住的船,偏安一隅,风雨飘摇,而“问何人〞,显然是对时政的无奈,寥寥几句词,沉郁顿挫,伤感国事,又借着如此美好的画面写出来,当真很有生命力。
借着读这本书,又重读了那些以前读过很多遍的词,很多词都能品味出新意来;其实每首流传千年的词或者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魅力,或旷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或沉郁〔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或伤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们都倾注了作者最幽微的生命体验;短短几十个字,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感情,令人不忍释卷。 我常常在想,这些流传后世的诗或者是词,其实是这些作者们用来以安心立命的;它们很多都在讲述着这些作者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幸,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终于能淡然的面对这些所有不幸;所以每次读完词,都能使人心静------这些大师们的精神家园,我也可以偶然进入,求得暂时平静。
三、读诗,实则是在感受一种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
叶嘉莹先生很崇拜杜甫,她曾专门开设了“杜甫诗〞一门课。她讲杜甫,不仅仅讲解杜诗是如何如何好,而且讲解杜甫如何在颠沛流离之中执着追寻自我的完成,以最真挚的情感抒开展现他的家国情怀。我想,叶嘉莹先生如此执拗的崇拜杜甫,与她生逢乱世,半生漂泊,寄旅美国,归梦难成的经历有关。对她而言,一生中所面临的,在杜甫的诗作中都有“风景旧曾谙〞的影子。“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我们也可以想象,先生在大洋此岸,每每朗诵“孤舟一系故园心〞“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惊心动魄〞。
其实,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又何止杜甫一人。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念念不忘;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共振。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但愿我们能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留下那么一个片刻。撷一缕阳光,铺一页红笺,抄几首小诗,让时光在字里行间慢慢流转,让心事在一笔一划之中细细珍藏。让我们在这个急躁的年代,静下心来,一起去品鉴那些快被时光遗忘了的诗歌经典,一起去找寻那些快被岁月打磨了的柔软感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97aa0a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