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欢迎阅读!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
国家教育部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利用正确的评价机制去巩固提高学生的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学习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也只有体会到了学习乐趣的学生,才可能会在漫长的学习经历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搞懂所学内容,还要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例如,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可先从简笔画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要让他们感到美术学习枯燥乏味;诱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每个学生拿起画笔,亲自动手学着画画看,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实现,并不是以牺牲教学内容的品质来另辟战场。保尔-朗格朗说:“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如果学习者乐于做出努力和拿出其全部力量,那么目的就必须是明确的,结果也必须是值得通过努力取得的。”
在《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有一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其具体要求是: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正确地审美与表现美,还要正确运用评价去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儿童阶段的绘画特点。儿童阶段所观察到的世界与成人眼里的世界有许多的差异。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并奇特的,画面中所特有的夸张变形,都显示出儿童内心世界的天真美,这正是儿童画的亮点所在。因此,我们评价儿童画的标准,就不能用成人美术的规律法
则去要求。
在对儿童画的评价过程中,应全面关注儿童特有的绘画特点,注重是否具有儿童生活的审美情趣,唯有如此,才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绘画兴趣,使其健康的发展。儿童喜欢画想象画,他们的作品不受约束,在愉快、和谐、充满爱、没有压抑和限制的环境中,发挥想象,大胆抒发情感进行习作。因此,教师要认真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空间。学生运用色彩的过程,也是体验生活的过程,更是运用色彩表现美的探索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色彩。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一定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活动中培养而来的。有意义的绘画活动会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对绘画没有兴趣,便不能画出有趣的儿童画,就不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情感,更谈不上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了。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各种美术活动,积极的鼓励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充分肯定儿童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去体会、感受、想象和表现。如果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操之过急,一味批评,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并产生厌烦,从而减退对绘画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他们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忠告:“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3f5c08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