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也是美育的阵地 华东师大版》,欢迎阅读!
历史课堂也是美育的阵地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人才,根据几年工作经验,我觉得:历史课堂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本文就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可供美育的内容进行阐述,从而把教育与国家培养全面人才相结合起来。
【关键词】: 学生 全面发展 美育 历史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要成为高素质人才,美育不可缺少。结合几年历史教育的经验,我觉得在历史课中也可以渗透美育,而且有很多历史素材进行美学教育。本文就美育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及如何用历史素材进行渗透加以阐述。
一、美育的重要性 1、能引导学生向善
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席勒指出:“美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尊自信意识、自主自律意识、勤奋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增强。这是我国精神生活的主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一些人心目中,国家的尊严淡化了,做人的尊严丢掉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原则不要了,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种种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失去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不知美丑。而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恰恰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影响,也不受内部的主体世界的束缚,而是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与此同时,美育对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因此,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作用,能激发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唤醒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颂善贬恶和扬美抑丑促进和引导青年学生坚贞节操,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陶冶情操,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人都有七情六欲,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理解、欣赏、创造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怡神悦态。所以美育能培养人的积极情感,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绪,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崇高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向导和促进作用,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青年学生思维能力发达,想像力丰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自我期望值高,但接触社会实际少,缺乏社会阅历,对复杂社会问题无法认识和处理,因而,青年学生经常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我的矛盾与冲突,带来心理苦闷与不满,出现精神迷失,造成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某种心理创伤和心理变态。美育是让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解决心理失衡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当一个人沉浸在美的欣赏和创造中时,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节奏的变换,情感的升华,就可以超脱自身的烦恼,使心情开朗,心理稳定,从而促进身心谐调,避免遭挫折时心理失衡而导致精神崩溃。美育总是引导人们超越功利性,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提供终极性价值依托,给人们指点生活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从而给人们一种希望、期待、憧憬。因此美育使人的生活和心理空间的弹性加大,使人的意志多了韧性,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
其次,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凡是能体现人类创造力量的事物,能唤起觉醒和斗争的社会形象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现象,它向人们传达的是积极的生命意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那种和谐共存的关系。美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倾向感、自由感、和谐感的统一。它使青年学生在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珍爱之情,就会更加注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珍惜,自觉地把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为文明上进的、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青年学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性格的强化和移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美感共鸣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另外,美育能寓教于乐,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于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所以美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历史课堂如何渗透美学教育 1、爱国精神是一种美
作为一个公民,爱国精神是一个最基本的精神。历史教材中众多优秀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精神,是永远的教材:屈原以投江而死发出对国家的忧郁,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感叹,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精神意志美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去想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到宁愿“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不投降的文天祥;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坚毅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教师在上到这些内容时,完全可以大加渲染,使学生能引起共鸣,从而认同这种美。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而我们的历史课本,就有很多机会引导学生这种追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求。
3、欣赏文学美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很多文学内容。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唐诗宋词,恰是天上闪烁的星星,照耀在历史的天空,在学到该内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吟诵,再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也能沉醉与文学美,从而更热爱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不断进步的规律,亦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将极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认同正确“美”,并且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仇春霖《美育的呼唤》,《中国教育报》,1995年4月1 (2)《我把心献给孩子》39页,苏霍姆林斯基 (3)《学生的精神世界》202页,苏霍姆林斯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d9c33d2d15abe23482f4d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