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之理中丸

2022-08-22 12:12: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方剂之理中丸》,欢迎阅读!
理中丸,方剂
方剂之理中丸 出自(《伤寒论》

[组成]干姜人参 白术甘草炙, 各三两(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日服2~ 3次,每次9g,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依病情按原方比例增减) [功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腹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思饮食,舌淡苍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因中焦虚寒所致者。方解]方主治系因脾阳素虚,或突受外寒,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所致。脾胃既虚且寒,以致纳运无权,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下利、不思饮食。寒主收引,气机不畅,则脘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皆为虚寒之象。至于阳虚失血、喜唾涎沫、小儿慢惊、霍乱及胸痹等,均为中焦虚寒使脾之统血、摄涎、荣木、升清等各种功能失常所致。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辛热,温助中焦之阳,驱散脾胃阴寒,为君药:阳虚者气必馁,温阳必合益气,故配人参甘温补中益气,促进脾胃运化,且助干姜温阳之力,使气旺而阳易复为臣药。君臣相配,甘温益气,辛热助阳,温阳健脾之力倍涪增。脾喜燥恶湿,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苦而温之白术健脾燥湿,使脾不为湿邪所困,运化有权,为方中佐药。白术合干姜散脾胃寒湿之力更强,合人参益气健脾补虚之功益著。炙甘草既助参、术益气健脾,又可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诸药,为佐而兼使之用。炼蜜为丸者,意在甘缓恋中。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脾胃阳气振奋,运化升降复常,统摄有权,则中焦虚寒诸症自愈。 本方配伍特点:辛热与甘温相配,温中祛寒力增,且有益气健脾之功。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 本方作汤剂又名人参汤,《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虚寒性胸痹。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为温阳健脾,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以吐利腹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寒甚者, 重用干姜或加附子、肉桂;气虚甚者,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健脾;虚、寒并重者,人参、干姜均重用;呕吐者,加砂仁、半夏、生姜和胃止呕;有出血现象者,干姜改为炮姜,再加艾叶、灶心土、三七以止血;喜唾涎沫者,合吴茱萸汤,另加益智仁以温脾摄涎;胸痹者,加瓜蒌、薤白、桂枝以温通胸阳。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小儿肠痉挛、慢性口腔溃疡、霍乱、子宫出血等属中焦虚寒者。 4.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及脾 胃阴虚内热者禁用。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利局方))附子地, 去皮脐人参去芦 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g)上为细末, 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9g),以水盏化开,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重证。腹痛吐利,汗出,霍乱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桂枝四两, 别切(12g) 甘草四两, (12g)白术三两(9g) 人参三(9g)干姜三两(9g)上五味, 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兼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

以上二方虽主治不同,但病机均属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均用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为主组方。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附子,其温里散寒之力更强,兼能温肾,适


用于脾胃虚寒重证或脾肾虚寒之证。桂枝人参汤即理中丸(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中兼以解表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兼风寒表证。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白术草干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d6f3208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