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河姆渡 人鸟共栖的地方》,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姆渡 人鸟共栖的地方
作者:戎戒
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2期
在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前,一罐出土6000-7000年前的稻谷,尽管早已发黑碳化,却依稀可辨。它让我伫足良久,思绪难平。据介绍,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到访过河姆渡,当他看到先人早在史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且利用陶罐储藏稻谷时,我不知大师会作何感想?
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把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文明中心,不论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还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种植农业出现、动植物驯化发展、陶器制作与使用、金属冶炼萌发、原始宗教兴起,一直到文字雏形。难道长江中下游就没有文化遗存吗?人们一直在寻觅、探索。
1973年夏天,余姚县一群胼手胝足的农民,他们的一锄头下去,从此就改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论断,一下子就把华夏民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两千年。在兴修水利打井时发现了一个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经过测定最早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这一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它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共同源头。从此,河姆渡声名远播。
然而,出现在邻近故乡的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文化遗存,我却无缘问津。直到去年的秋天我才了却存贮多年的心愿。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河姆渡已成为寻根谒祖的文化旅游一大亮点。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博物馆内运用大量高科技、多媒体设备,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而深入地了解河姆渡文化。单从水稻的传播路径上看,过去的江南,绝非北方文化所认为的那样是“南蛮之地”;中华文明,得益于南北之差异、因差异而交流、因交流而产生巨大的活力。并沿着海岸向南向北发展,沿着长江水系向西、西南、西北发展。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之前,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亚洲稻作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由印度传来的。中日两国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等多种新技术,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05粒碳化稻谷进行测试和分析,发现其中4粒是野生稻,从而证明:河姆渡确实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发现,使我国人工栽培稻谷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比以往誉为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还早数百年。
初来乍到,只见遗址博物馆建筑造型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带着疑问的进入馆内,才知道这是表现先民爱鸟、崇鸟的习俗。馆内展出的140多件骨制品、大量的石制品和陶器中,最著名的是先民用于祭祀的纹象牙蝶形器,其画面是——“双鸟朝阳”阴刻的双鸟相拥火焰状的太阳,犹如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轮红日带着万道霞光喷薄而出,群鸟迎着朝霞展翅飞翔,接受新一天的来临。《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皇。”诗曰:“天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玄鸟,降而生商。”鸟成为古越人的图腾。如今看来,意蕴丰厚。“双鸟朝阳”荡漾着蓬勃生机,鸟儿和太阳之间的密切关系寄寓着先民们对善飞的鸟类和给人以能量的太阳的无限崇拜与向往。“双鸟朝阳”既是自然万物在先民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和记录,也有表现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生命本源的思索。要说明的是,河姆渡遗址的标志雕塑,就是以“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为蓝本的。
限于我的知识,无力考证人类与鸟类的关系。是鸟类的繁衍生息吸引了人类在此定居下来,还是人迹的活动为群鸟的聚集提供更多的食物?先民们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生活状况下,他们时常会抬头仰望天空,是多么羡慕自由飞翔的鸟类!如果说太阳是人类心目中的神,那么只有鸟的高飞,才能最接近太阳;于是人类把最神圣的太阳崇拜寄托在飞鸟的翅膀上。人类的文明始于文字的萌芽和文字的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陶钵口沿上,即发现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此后在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尊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是否就是文字,学术界看法不一。从河姆渡大量出土的陶器文物来看,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烧制陶器的技艺。陶器的种类繁多,陶器的装饰往往有较繁密的绳纹及各式的刻画纹,也有堆塑成的动物纹和人工彩绘,纹饰多采用鲨鱼齿,玛瑙细石器进行刻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猪纹、鱼纹、凤纹、鸟纹及蜥蜴纹等。仅从“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上看,虽不是文字,却胜于文字,它将人类的梦想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稻作哺育,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尝试用大型陶器储藏谷物,这说明生产已经有了剩余,先民们就不必为日常的食物而奔波,也就为开展祭祀活动和精神生活提供条件和基础。 步出博物馆,我环顾河姆渡的四周,不由得谓然叹曰:此乃风水宝地也!有山有水,钟灵毓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风水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迷信,尽管后来它渗入了功利的元素,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风水判断的实质是古人对环境的优化选择。古代先民在选择居住环境中,或依山面水,或枕山临流,亦或背山跨水,再或沿河集居,都离不开一个“水”字。人类文明就是以水的利用为基础而形成的。波澜不兴的姚江流经河姆渡,为人鸟共栖孕育了一方沃土。不然,就难以解释7000年前的蛮荒时期,河姆渡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栖息? 河姆渡的名称演变也意味深长。据说是从“黄墓渡”音转而来。传说是为了方便人们寻访夏黄公之墓而兴修的义渡,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河姆渡渡口的由来。尽管如今的渡口立有碑石,谁知道是不是远古的那个渡口呢?但有一点是肯定,是姚江哺育河姆渡文化,姚江无疑是母亲河。后来之所以改叫“姆”,故与当地方言有关,更基于那时是母系社会,用“姆”是再合适不过了。河姆渡之称谓正式被官方使用,据介绍,是慈溪县人民政府1950年6月正式定名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c43234a26925c52cc5bf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