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丰子恺的艺术随笔

2022-05-03 12:3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丰子恺的艺术随笔》,欢迎阅读!
丰子恺,随笔,艺术
试论丰子恺的艺术随笔

在中国文艺史上,丰子恺无疑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兼有教师身份的他,艺术随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堪称表率。本文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笔者认为,其特点有四:其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其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其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其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 关键词:艺术 随笔 写作 丰子恺 艺术随笔 孙冰所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是1999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丛书中的一本。该文集从丰子恺先生大量的着述中精选了39篇的艺术随笔这些实际上也仅为丰子恺艺术随笔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很不错的篇目并未选入,《图画与人生》《绘事后素》《视觉的食粮》《版画与儿童画》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园地》《钟表的脸》《扇子的艺术《洋式门面》《绘画的欣赏》等。

丰子恺的随笔早已为人所熟知,并且好评如潮,归结起来,其魅力即在于其只用平常的文句,从小处落笔,亲切率真、简约练达、幽默风趣。同样,丰子恺的艺术随笔自然也具备这些特点,只是由于艺术随笔与一般随笔的写作在内容与目的上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细化研究本文着重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 在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中,以丰子恺自身经历为素材的有22篇,占全书56.4%其中有15篇的全文均以其自身经历为内容。如《我的学画》《学画回忆》,叙述的是作者自身在绘画学习中的一些掌故。娓娓叙述自己学艺时的一些人情世故,并在所叙中蕴含某种道理,是作者十分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类似的还有《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访梅兰芳》《写生世界》《我的画具》《我的书:〈芥子园画谱〉《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谈自己的画》以及《杭州写生》等。此外还有以作者自身经历作为引子展开分析的作品。如《从梅花说到艺术》就谈到自己的一个实例,即年幼时对于父亲供养兰花的不解,长大后看见关于兰花的画,才由画面上十分美秀可爱的兰花线条悟到兰花的魅力所在。《美与同情》,作者从自身的生活小事生发开去,说的是有一回一个儿童进入自己的房间,帮助作者整理房间,并认为摆放欠佳的物品是何等气闷作者从中体会到这种对物的同情心其实就是美的心境之后谈的才是美与艺术的问题。选材的亲历性,一向是随笔写作的一个特点,随笔艺术随笔的区别在于艺术二字,即在于艺术专业性上。因此写作中的专业亲历性,则昭示着一种实在的体验艺术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其实可以被概述为: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张大千、刘海粟、倪贻德等艺术大师的许多艺术随笔均是以这样的方式写成的。细加推究,可以发现,这一方式能较好地吻合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如艺术上某些概念通常较为深奥、玄乎,一般人难以理解,又由于在艺术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更给一些初学者以找不着北的困惑。这时候,从亲身经历入手便能有效消除神秘感,使文本与读者的最初衔接呈现良好态势。此外,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即是个体亲历的结果,那么,个体化的写作者作为所经历事件的一个角色,将自身真切的体验与感触传递给读者,则有望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并经由共鸣获得内心的满足。这原不过是很普通的方式,但一经丰子恺先生之手,则不仅与艺术的本质——创造性的需求相和谐,更与其思想中求真的念头相吻合,呈现自然圆熟的状态,成为一大特色。据丰一吟《丰子恺的随笔一文中介绍,其父的随笔写作受其启蒙老师夏丏尊先生的影响。夏先生主张文,请说自己的话如此一来,我们则不难理解丰子恺先生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坚持事非亲历莫妄言的缘由了。


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自身经历作为实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外,丰子恺先生还善于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寻找这样的关联,能使僵化的知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其实也是丰子恺先生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本职与天性。发现关联的难度在于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交集中产生的。丰子恺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善于在书籍资料中寻找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将之铺陈于文字中。《女性与音乐,写于其卧病其间,把所有的音乐史拿到床里来,一本一本,从头至尾地翻下去文章以一般人所认为的女性的优美的性格与音乐活动的性质何等类似作为疑点展开研究接着作者叙述自己在病中如何翻检书籍资料并一一陈述自己在其中的发现引导读者追随其思路。此外,作者还善于从自身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写起,寻找其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加以引申与剖析。《从梅花说到美》说的是关于美的问题,作者将各家关于美的论述罗列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梅花说到艺术》写法上与《从梅花说到美》相类,总结他人见解,提法讲求证据,不给读者突兀之感。不同的是,《从梅花说到艺术》以梅花为例,从窗前的梅花联想到文学、绘画上的梅花,并分析文学与绘画的区别,认为思考是文学的一大特色,而绘画是以感觉为主,诉诸人的视觉。也就是说,画不是想的,是看的(想不过是画的附属部分)《儿童与音乐,谈的是儿童与音乐的关系。认为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的鉴音乐的美,好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正是这样的点睛之笔,才使得文章能凸现精彩,远离平庸。善于联系,意味着善于运用知识,尤其是寻找出知识与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知识总是陈旧的,但发现其中新的关联,即意味着化腐朽为神奇。正是基于作者对所钟爱的绘画艺术鞭辟入里的理解与认识,其论述才能如此的简洁明白,发人深省。 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

艺术随笔这个术语还未普及之前,艺术批评的文字形态都被归入艺术评论。艺术论中有一体即为随笔随笔即后来的艺术随笔

艺术随笔是一种取材关涉艺术领域,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情趣性的,重在传达作者对艺术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文章体式。这种内容上的特征可称之为专业性即指具备美学(或艺术理论、观点以及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本来,艺术文学虽然是亲密的近邻,艺术家未必就要做文章,文学家也未必就多谈艺术。丰子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师,其出色的艺术随笔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正是其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得他艺术随笔的写作方面如此自信与成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艺术的专业性与其艺术随笔写作密不可分。就丰子恺而言,因为专业、内行,才敢拿自己的艺术经历说事,才敢如此自信地对他人的作品或某些艺术现象发表看法和见解。以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为例,文章从林语堂先生关于谈漫画的约稿说起,接着讨论关于自己的漫画的定名问题,并找到自己漫画的定位: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文章的主体便是谈自己作画时的因,谈关于自己的生活与漫画的种种故事与感悟。可以说作者在完善小的同时,也将包含其中了。

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 文如其人,自是不假。丰子恺先生的内心一向真诚谦卑,凡事都能认真地从细微处着想,从不怨天尤人。他的随笔语言率真朴素也是公认的。以《我的画具》为例,在此节选其中的两个小段:

我自己虽然永不把带结住,然而别人常常代我结住。仔细的人借看了我的画册,必定把它结好——有时深恐结得不牢,特为我打两个结——然后奉还。手痒的孩儿们看到我这画册,顺手翻弄了一会,最后拿带子来练习结绳细工,给我连打上七八个结,然后自去。

描画何尝不然?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后来依样临摹,趣致就完全不同,有时竟成


另一幅了。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欲求放胆,第一须避自己所不欢喜的画具,第二须避去自己所不欢喜的环境。我用了上等图画纸便画不出,到了莫干山上也画不出,大约是画具与环境不适自己好尚之故。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有一种速写簿会有带子,自己从不结,而他人时常代劳的两种情形: 仔细的人,结完之后奉还手痒的孩儿们,结完之后自去奉还自去,两词合情合景,且合理到位,不可挪移,用词的流利干净于此可见。第二个片段中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其中的趣致自然是精选之词,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逻辑关系清楚,表述简洁有力,读来让人感觉诚实可信,清楚明白。可以说,文句的率真、朴素、平和与亲切,是以作者深刻认识的为基础的,这也正是读者从中看不出人为的技巧,但却可以感受其语言干净流利、心境澄明透彻的原因之一。

丰子恺先生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其个人多方面的修养密切相关。1927年,丰子恺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由于受佛教超然物外思想的影响,丰子恺对人生世态抱着静观玩味的态度,这决定性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所谓的超然物外,并非飘然随意,无所事事,而是以认真处事为基础。这样一种情怀,是源于对超然物外比获取功利更有价值的认定。于此,透过语言,则不难体会丰子恺随笔中淡淡的禅味及纯真的风趣。

以上所分析的是关于丰子恺艺术随笔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教师身份的丰子恺,其写作的目的在于使人(尤其是学生)艺术与美能有透彻的理解与领会,因此在艺术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具有示范与表率的效应。有趣的是,丰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特别论及随笔的性质: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他曾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的本义是水过满溢出,也被引申为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的本义是依顺,依从。作为文艺大家的丰子恺先生,其触类旁通的能力无疑是卓越的,一下就抓准了随笔和漫画在他看来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的共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b71dc00c22590102029db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