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作品阅读的教与学

2022-04-30 05:31: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文学作品阅读的教与学 》,欢迎阅读!
作品阅读,文学
文学作品阅读的教与学

作者: 肖著源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



○肖著源

(江西省于都中学,江西赣州340)

[摘要]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新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要靠文学作品的阅读。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与学;跳读

中图分类号:H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114-02

一、教授必要的文章学知识和快速阅读法

(一)文章学常识。文章写作,主旨在表情达意。情意的表达,或直接,或间接。直接抒情的,直抒胸臆,较少阅读障碍;间接抒情,当借助媒介,多为“景”“人”“物”。抓住了抒情媒介,便能轻易破解作品密码,把握作品主旨。

散文: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情感;写物散文——移物就情,托物言志,主旨在物人相通处;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主旨在物与理相通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点暗含作者对人物及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阅读关键:抓住了作者笔下“景”“人”“物”的特点,一般就抓住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快速阅读法步骤。

第一步,跳读,确定内容,确定文体

1.定内容。对给定的文学作品进行大致的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段文字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文章概貌,确定阅读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是重在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抒情,还是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又或者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2.定文体。通过以上阅读,便能确定所给材料属于何种文体。文体不同,接下来精读的方向方式也不一样(如前所述文章学知识),在解题中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第二步,精读,确定结构,确定中心,确定写法

3.定结构。在跳读内容文体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要点(线索、主要事件、人物),散文结构一般是:引入对象—展开—升华。小说结构一般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定中心。文章中心,就在“景、物、人的特点——作者表达意思”相通处(这些情感往往在题目、开头、结尾处说出)。比如,写景则是景物衬托的情感,写物则为物的特点的传达的情感,写人则人物的性格品质寄托作者的褒贬倾向。

5.定写作特点。对应的是写景抒情(包括描写的系列方法)、托物言志(包括描写和象征等手法)、人物形象刻画(包括环境描写)等。

二、快速阅读法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第一步,跳读,定内容,定文体。

1.题目《记念刘和珍君》,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段落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和刘和珍的语言神态,主要是刻画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从而表明自己对刘和珍及当时政府的情感态度。

2.通过以上了解,这是一篇通过写“刘和珍”来写人抒情的散文。下一步就要了解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及当时政府对刘和珍的暴力手段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二步,精读,定结构,定中心,定写法。

3.定结构。仔细阅读,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我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国民健忘,“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而被开除,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泪下”;政府虐杀刘和珍,说她是

“暴徒”;刘和珍徒手请愿,“欣然前往”,殒身不恤;请愿的意义;死者的意义,看到希望。

4.定中心。看刘和珍特点与作者情感相通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刘和珍的特点:不怕困难,思想进步,追求真理,温和善良,乐观而敢于斗争;关心国家前途,有正义感、责任感,有远见;勇敢坚强,有一腔爱国热血。就这样一位热血青年却被当时的政府虐杀,文章的主旨自然明了:对刘和珍的钦佩赞美,但不主张徒手请愿;对当时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卑劣行径的愤怒和厌恶,预示其灭亡;对健忘的国民们悲哀,对革命和民族前途的希望。

5.定写法。主要手法是写人抒情。在刻画刘和珍形象上,还用上了神态、外貌、行为等描写和与“庸人”“杨荫榆”“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当局者”的对比等手法,有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见,运用文章学知识和快速阅读法,可在阅读中抓住纲要,快捷便利,直指文章主旨,非常好学,也很好操作。

三、高考解题中的运用

2011高考江西卷小说《晚秋》为例。

第一步,跳读,定内容,定文体。

1.看题目、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段落的开头结尾可确定,这篇文章是写晚秋时节,瓦萨卡看到车祸后“绿风衣女人”的耳环和钱包被人捡去的故事。


2.可知这是一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小说。

第二步,精读,定结构,定中心,定写法。

1.细读全文可看出文章脉络。晚秋中,“贫困线下”的瓦萨卡“心情烦闷”,妻子玛尼克伤了胳膊,自己得了疝气,急需钱解燃眉之急;看到“风衣女人”被车撞,耳环被偷;发现了钱包;中年男人捡走了钱包;瓦萨卡一阵“轻松”,说自己“真是鬼迷心窍了”。

2.定中心。关键看人物特点与作者表达意思相通处。小说中瓦萨卡性格形象丰满,由上述情节中可看出他贫病交加却仍善良(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正直(对姑娘摘伤者耳环愤愤不平),良知尚存(没捡到钱包后“感到一阵轻松”,认为自己对钱包有企图是“鬼迷心窍”),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作者态度自然明了:对小人物瓦萨卡的困境同情,对他最终没有跨过道德的底线颇感欣慰,借此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呼吁人们不管如何艰难,也要守住道德的底线,这样,社会才有希望。

3.定写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底层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在人物刻画上有环境、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以文章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以快速阅读法为手段,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就能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提纲挈领,事半而功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7d2a2d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a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