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欢迎阅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1],其产生创立于1923年,因为发源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而得名。当时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但是在东欧与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却一直遭遇着失败,法西斯主义却占据了上风。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这个时候创立了,其也代表了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对无产阶级专政现实的不满,还有对法西斯主义的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的霍克海默尔,还有其他代表人物有阿多诺(Theodor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以及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本杰明(Walter Benjamin)、佛罗姆(Erich Fromm)等。其代表作有:《否定的辩证论》、《理性与革命》、《“意识形态”是技术和科学》等。[2] 从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3]其中1923—1929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孕育期。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起义失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格律恩堡出任所长。他站在讲坛社会主义立场,主张以从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研究为该所的发展方向,把该所办成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联结点。1930—1939年为其创立期,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出版《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就此诞生。1940—1949年为发展期,此时学派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写了大量著作,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1950—1969年为昌盛期,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克福社会学丛刊》,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在美国,创立了发达工业社会理论。60年代起,该派成为西方哲学社会学重要流派之一,并在美国和西欧的知识青年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布,对1968年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70年代起则为衰落期,随着老一代成员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相继去世,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并导致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法兰克福学派整体上已经瓦解。 法兰克福学派宣扬主观“辨证法”,它认为辩证法不存在于自然界,因为自然界里没有矛盾,它只是一种存粹心理的东西,即个人内心欲望冲动与社会意识相冲突的产物。其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为革命要不是生产关系或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心理的变革”,人的解放归根结底不是经济和政治的解放,而是“人性的解放”。因此,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使“自由和自发性”的社会,即能无约束的追求和完全满足快感的社会。
“社会批判”最早是由霍克海默所提出,“人类已经为这种虚幻的、妄自尊大的考虑付诸实践的科学所抛弃”[4]他在此意义上提出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之处,并且强调了“批判意味着以社会本身为其对象的人类活动”[5]。法兰克福学派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批判对象,通过该社会的人性异化进行了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最初是指对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析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再次解释,其理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将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对文化和技术等领域的分析也为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提供了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批判理论“是一种介于现代和后现代批判原则的基本因素,也同时包含了两者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特征。”社会批判理论的作为关于文化的唯物主义理论,其落脚点在于文化二字,同时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及特定发展中关联的活的社会理论,代表着理论自我反思的辩证法精神。
总体来看,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旨在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人本主义干预的理论,同时也展示了现代社会理论的新方向,这种新方向既然又拓展又是传统思想的创新升华。它的趣味在于,不仅仅是关注了现在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关注了人类的潜能,指向人类的解放与繁荣。[6] 可以说是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大众文化的批判先河,他们分析了工业生产时代的所有大众传播文化产品,指出了工业化的文化产品与其他非文化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的特征。“文化工业”[7]的提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持有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一种标志和异化现象。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垄断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习惯于无思想的平面生存模式。他们坚守精英主义的文化主义观,本真的艺术文化应该最大限度展示人的创造性本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
它有两个基本的规定性,一是自由,二是超越性,真正的艺术代表着对一切不自由的存在的否定和超越,既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也是变革现存的力量。
默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曾说“工业社会的力量对人们发生影响,是一劳永逸的。工业文化的产品到处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使用。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把人们在线成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8]总体来说,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针对大众文化对于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功能进行的,主要是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齐一化,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纵性,四大众文化的强制性和集权化特征。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归根结底是在批判工业文化中的过分膨胀的技术理性统治。学派及其理论家们关于文化和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都表现出了精英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他们共同的局限性在于拘泥于精英立场和二元化等级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在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了偏见和排斥。
经典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文化的见解和阐述上都有着卓绝的见识,而这一理论在日后对欧洲的普及和影响深远,在20世纪50年代后,直接影响的“文化研究”学派和新左派理论。 参考文献:
[1]周穗明:《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出版社,2004,第97页。
[2]王升晓:《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评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241页。
[3]周穗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
[4]曹卫东:《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第172页。
[5]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83页 [6]同上,第197页
[7]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于《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8页。
[8]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第11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6cb34e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