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

2023-01-21 18:09:3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安西,教学论文


挖掘古诗的音乐美,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年级上册一共有五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宋朝七言绝句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唐朝七言绝句诗在写景中送别了友人。《过故人庄》这首五言律诗体现出村庄的美景,无论内容还是诗的韵,都体现出音乐之美。通过让学生圈出诗中的景物,让其充分阅读,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音乐美。



关键词:诗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音乐

一、了解押韵,抓住韵脚读顺、读懂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如《游山西村》中,“腊酒浑”中的“浑”“足鸡豚”中的“豚”“又一村”中的“村”,再如《过故人庄》这首律诗的每句最后一字“家”“斜”“麻”“花”都有押韵,都用到了韵脚。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读诗歌,留心观察,自己发现并且总结最后一个字的发音特点,从而讲解韵脚的意思,结合诗歌加深体会,通过自读自悟,在领悟诗歌的意思上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指导通过自读、教师师范读、同桌之间互读检查等阅读

策略让学生把诗歌读顺读懂,让其在阅读中体会诗的大概字面意思,但不需要每一句都把意思讲解,只需要在重点词句上解释,让其有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抓住音调,读出节奏美。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12”如:“故人//鸡黍,




邀我//田家。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都是七言绝句中,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2221”如“客舍/青青/柳色/新”“莫笑/农家/腊酒/浑”等;二是“2212”“渭城/朝雨//轻尘”“西出/阳关//故人”;三是“223”“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 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断句的方式,把诗句断开,注意停顿,读出诗歌一顿一扬的节奏。



三、抓住平仄高低音调交替的特点,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体会诗歌的音乐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利用诗歌的韵律组织学生有效朗读。举个例子,《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是平仄格式的选用。本诗采用仄起平收式,即首句第一音节为仄声,结句最后一个音节为平声。前二句皆为仄起平收,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结句为平起平收。最后两句抒情之句,酒宴近尾声,送别人终要开口说话,说什么,声高低,情何寄,一时激动,高音“劝”字脱口而出,想一想并非生离死别何须激动忘情,缓一缓叙平声“君”,如此一激一顿,不免离愁别绪又上心头,再高声“更尽”,情到浓处语无力,“一杯酒”声已咽,情更真。诗中韵律错落有致,出示渭城的明朗之景和安西的荒凉之景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景色的强烈对比中上升对元二 的前途的担心,尝试体会作者对友人既不舍又担忧的心情。教师指导让其在这种忐忑、不舍又不得不分别的感情体会中通过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体会诗歌感情。读出凄凄离别之意。





四、利用对仗的词语,体会诗歌回环往复的音色

格律诗除讲究平仄外,还讲究对仗。对仗就是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对的上句和下句组成对偶句,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诵读这样的对偶句,应注意上下句的重音、节拍都要上下成对,以形成整齐优美、和谐悦耳的效果。

更进一步借助该诗的音乐背景结合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被人们改编成歌曲《阳关三叠》,并被人们广泛传诵,成为千古绝唱。播放《阳关三叠》给学生听,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千百年前的送别之景,结合诗歌的描写背景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音乐声中让学生站起来齐读,自由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417a3616fc700abb68fcb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