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自我宣传方式与唐诗经典的流传

2022-08-09 16:1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人自我宣传方式与唐诗经典的流传》,欢迎阅读!
唐人,唐诗,流传,自我,宣传
唐人自我宣传方式与唐诗经典的流传

作者:王世立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2



王世立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唐人为实现自己的文名,在创作之后普遍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宣传活动,其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其中,发动群众力量宣传、利用不同寻常之举制造轰动、归隐山林、题壁等是其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各自的作品进入接受领域,从而为他们的经典之路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唐诗经典;自我宣传;文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55-02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传播接受视阈下唐诗经典的生成与嬗变” XJ20133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世立,男,湖北荆州人,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传播是使文学作品进入接受领域的重要环节,没有传播,很多高质量的作品就无法进入读者的视野,也就没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唐诗之所以繁荣,与当时高度发达的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唐代发达的交通和频繁的人口流动为唐诗的传播构架了一个宏大的立体传播网,这不仅使唐诗迅速传播开来,而且还便于诗人之间沟通,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从而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很多唐代诗人深知传播在作品流传过程中的重要性,晚唐诗人罗隐在其《陈先生集后序》里就说过:“德行莫若敦于亲戚,文章莫若大于流传。”[79344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流传后世,甚至成为后世的典范,所以积极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宣传,力图将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和偶然降到最低,使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唐人主动宣传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他们有的就善于发动群体力量宣传。如天宝年间,举子在应省试中出现一种所谓“棚头”的宣传名衔。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载:“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以此荧惑主司视听。”[216可见,“棚头”这种宣传名衔在盛唐时期是得到广大文人认可并受到推崇的。《唐国史补》卷下亦载:“天宝中,则有刘长卿、袁成用分为朋(棚)头,是时常重东府西监。至贞元八年,李观、欧阳詹犹以广文生登第,自后乃群奔于京兆矣。”[3194可见,诗人刘长卿、袁成用就曾做过这类“棚头”,也说明这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当时非常受文人们的欢迎,影响力也非常大。

有的诗人利用不同寻常之举,制造轰动。《封氏闻见记》卷三又记王翰一事:“开元初,宋璟为尚书,李乂、卢从愿为侍郎,大革前弊,据阙留人,纪纲复振。时选人王翰颇攻篇什,而迹浮伪,乃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其余皆被排斤。陵晨于吏部东街张之,甚于长名。观者万计,莫不切齿。”[222从中,我们可见盛唐文人那种狂傲与积极肯定自我的张扬个性,王翰的狂放和出格虽然遭来观者的切齿,但客观上讲也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唐代,引起舆论重视、制造轰动以达到扬名效果最成功的应数陈子昂,《唐诗纪事》引《独异记》(按:《独异记》或为唐人李冗《独异志》,但目前


通行的《唐笔记小说大观》本和《丛书集成》本《独异志》均无此事记载,二者是否为同一书尚待考。)记载: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贾胡琴者,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以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时武攸宜为建安王,辟为书记。[4102-103

陈子昂以巨资买胡琴,动机并非是爱琴,而是为了用这样名贵的琴作为一种制造轰动效应的媒介,从而为成功宣传自己的诗文作准备。这场由他精心策划的“炒作事件”也达到了其预期的效果,可见唐人的自我宣传意识之强。

还有的人将归隐山林视为一条成名的途径。唐代士人普遍对功名有着比较强烈的渴求,因此大多数人的归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求解脱,而是一种自我标榜和引起他人和社会注意的手段,通过纵情山水来体现自己高洁的人格,而且也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唐代很多大诗人都有归隐的经历,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纠结而欲罢不能,只能以归隐的方式来博得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成名和晋仕的机会。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常建、杜荀鹤等人都曾经归隐过,很多都达到了以隐为进的宣传效果。诗人常建就很有代表性,《唐才子传·常建》记载:

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亡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5263-268

常建归隐,以示高洁,后来招王昌龄、张偾同隐之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其诗名大增,作品自己也会受到世人的特别关注。

另外,题壁也是唐人传播自己作品的重要手段。题壁是指用各种书写工具将写作内容直接书写在墙壁、石壁、廊柱、桥梁等物体之上的写作行为,目前学界对题壁诗的范围有两种意见,即广义与狭义。狭义的题壁属古人题诗的种类之一,范围局限于墙壁、石壁、廊柱、桥梁等固定的物体,而广义的题壁之“壁”,是指一切“空间载体”[61,不仅指建筑物的表面,还包括酒瓮、枕头、服饰、门窗、树叶、树干、树叶、灯笼、风筝、手帕、屏风等可移动的实物。广义的题壁可以理解为题诗,本文所说的为广义的题壁。题壁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活习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其发源在两汉时期[738,到唐宋达到高峰,一直到明清时期,题壁诗就从未消失过。在交通和传播手段十分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题壁这种特殊的传播形式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是题壁发展的高峰期,唐代诗人们的题壁大多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因此也是他们积极的传播意识与经典意识的重要体现。以白居易为例,白居易《题诗屏风绝句》诗序云:

十二年冬,微之犹滞通州,予亦未离溢上,相去万里,不见三年,郁郁相念,多以吟咏自解。前后辱微之寄示之什,殆数百篇,虽藏于箧中,永以为好,不若置之座右,如见所思。繇是掇律句中短小丽绝者,凡一百首,题录合为一屏风,举目会心参,若其人在于前矣。前辈作事,多出偶然,则安知此屏不为好事者所传,异日作九江一故事尔。因题绝句,聊以奖之。其又题诗曰:“相忆采君诗作障,自书自勘不辞劳。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84903

白居易还在《吴郡诗石记》里云:“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最为警策。今刻此篇于石,传贻将来,因以予旬宴一章亦附于后。虽雅俗


不类,各泳一时之志。偶书石背,且偿其初心焉。”[96908可见白居易是有意为元稹做宣传,希望他的诗能够流传下去,并且对元诗的广泛流传充满信心。

当然,唐人传播自己作品、宣传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具体分析了主要的几种。然而丰富多样的形式表现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于很多诗人而言,是主动的宣传自我,希望自己的声名及作品能流传后世,甚至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在创作之后积极主动宣传自我,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的作品进入接受领域,从而为他们的经典之路打下了基础。然而需要说的是,每一个诗人的传播意识是不一样的,或强或弱,这对于他们作品的传播及经典化过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罗隐.陈先生集后序[C//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83.

2]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三)[M.中华书局,2005.

3]李肇,撰.曹中孚,校点.唐国史补[C.//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二[M.中华书局,1987.

6]刘洪生.唐代题壁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8]白居易.《题诗屏风绝句》诗序[C.//唐诗(卷四百四十).中华书局,1960.

9]白居易.吴郡诗石记[C.//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375978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