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

2023-03-09 21:2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的德育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德育,思想
……………………………………………………………最新资料

…………………………………………………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 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 成为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认识到德育是一种必须与智育、美育和体育完整结合的大教育。孔子提倡的《六艺》,礼、乐重德 ,乐兼含美育 ,书、数重智 ,射、御重体 ,“六艺”则是诸育兼备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孔子《四教》的“文、行、忠、信”和《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 ()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孔子德育思想中 ,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 ,游于艺”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宗旨 ,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并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


……………………………………………………………最新资料

…………………………………………………

“孝”为核心 ,以“孝”为做人的根本 ,对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十分重视。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明地揭示了子代对父辈所代表的文化的遵守和弘扬。“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突出地体现了“孝”的家庭和睦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

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转型时代。孔子正确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把“道德教育置于一个与社会变革、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和法制约束有着广泛联系的大系统中来考察和实施 ,‘使整社会成为一个教育人民及陶冶德行的有机的总体。孔子认为 ,要解决社会 ,就要从社会个体修养入手 ,使个体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他认为只要人人都能“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成为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社会就会稳定 ,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也就会到来。 ()突出主体 ,注重个性

突出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是孔子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原则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中关于“启”、“发”的议论 ,就是我们今“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德育要重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只是在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时才从旁边进行点拔。类似的还有: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孔子提倡德育主客体之间要“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学记》,但《论语》却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因此 ,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孔子在他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指南 ,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对学生智能、性格、志趣、心理、特长等个性差异和个性特征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论述 ,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德育不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08b20d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