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2022-08-16 07:0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听课评课记录》,欢迎阅读!
听课,语文,记录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如下是小编为各位教职员工准备了语文听课评课记录,希望为你提供参考借鉴。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一)

日前聆听了我校古苑老师一年级的“生本”示范课,感受颇深,真切体验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听课中我感觉到古苑老师的教学人文性凸现明显。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本课从目标来看,有两个大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

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首先是老师的示范读,然后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伙伴听,接着是录音示范读;学生跟着录音读;小组展示读;全班读;每一次的读都使得学生知道自己读的目的是什么;同时每一次读都要求学生指读,读的形式多样,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寓识字于游戏中。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生本教学的重点。本课教材识字量是相当大的。古苑老师采取了多个小游戏,寓识字于游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小组内互帮互学,然后小组展示,接着有摘桃子游戏识字,有开火车识字,一环紧扣一环是识字认字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古苑老师的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古苑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生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发言习惯要求更高,这节课古苑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高,组织课堂非常强。她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课前师生交流中,“谁的小手最听话?谁的小手最灵巧?翻书比赛等。”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的准备习惯。

这次听课对我的震撼很大,教学是要充满热情,充满追求的。我一定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去保持这种热情,去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二)

日前,梅江区“名师班”语文听评课小组在我校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我校巫小娜老师为名师们展示了一节语文课,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巫老师的这节课所选的教材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课文《文天祥》,这一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由此我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本应是“学堂”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共现场,而且课堂是因学生而设,学生占了极大部分,教师只是来为学服务的,所以“课堂”应当是“学堂”,而不该是“讲堂”。小学生的课堂更应当是适合儿童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力避各种变相的以“讲”代“学”。越俎代庖的结果,虽然由教师授予确实会比让学生探究来得简捷、清晰,但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的重大教育价值却因此丧失殆尽。所以,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儿童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因为有许多事情虽可以由别人代替,唯独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巫老师以“感悟文天祥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地说,小组成员互相补充。随后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这就是“以学代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满足,在满足中扎扎实实地实现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堂”。 二、“教本”其实即“学本”

课本是一课之本,但课本应该是“教本”还是“学本”,是“教材”还是“学材”,这也是走向“生本”的以学评教的一个关注点。 课本是供学生学习的,应当是“学本”。巫老师发掘了课文中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大兴趣。这节课,我们发现,学生对爱国英雄古诗,爱国名言、爱国成语、爱国诗词极感兴趣,收集的资源相当丰富,所有这些都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儿童觉得特别亲切,使课本成了真正的“学本”。充分发挥课本是“学本”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去广泛地阅读,去读懂。这种可贵的“读懂”,就得最充分地发挥“教本”是“学本”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如“讲懂”(听老师讲答)、“看懂”(看实物、看录像)所无法代替的。 三、“教法”应转化为“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教的方法应当就是学的方法,这就是“教法学法化”。

教师以教法来启示、引领学生的学法,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巫老师的这节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勤于动脑动笔,进行划、批、写的读书习惯;积累和整理资料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争辩的习惯;学会科学支配时间的习惯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结合。






这节课仍需努力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要及时补充自己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质疑;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仍需加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bc653e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b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