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析 》,欢迎阅读!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张萍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0年第09期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古诗词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古诗词寓意深邃、耐人寻味,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神奇的文学世界,领略古典文化的美妙之处。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
就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而言,在学生记诵古诗的过程中,不是考查学生理解词法、句法等知识的程度,而是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理解诗意。由此可见,小学生古诗文教学应重视阅读和记诵,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值得被传承和发扬。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限于自身理解能力,单靠教师的讲解根本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必须通过多次朗诵、反复朗诵慢慢识字、记词、理解,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
对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朗诵为本。开始学习古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拼准音、读全字,反复把古诗诵读准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复习汉语拼音,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提高朗诵能力。自习时间,可以要求某个学生大声朗诵,其他学生就发音是否准确作出评价。接着,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朗诵,然后再领读,让学生充分参与朗诵。另外,还要注意读出古诗的美感,包括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利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如独诵、男女朗诵、小组朗诵、集体朗诵、轻声朗诵等等,让学生感受读诗的乐趣,从而理解诗词的意境,提升朗诵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高,他们一遍一遍地朗诵,最终可以毫无压力地背诵古诗。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朗诵,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进行朗诵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重在欣赏意境,才能升华主题。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现总结阐述几种理解意境的有效方法。
1.描绘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意境。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教学法,以谜语开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古诗,一探究竟,通过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诗眼也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尤其对于诗中那些具有感情色彩、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的词语,更应该重点关照,有助于理解诗的意境。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真面目。此刻,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让他们能较快且准确地进入意境。赏析诗词的方法主要有: 推敲字词,领会意境。以教学诗句“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缘”字为例。教学中根据诗意推敲“缘”的本义是“因为”的意思,而此时的“缘”不仅有“因为”的意思,也有“缘由”的意思。如果再进一步思考:是什么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那是因为作者“当局者迷”,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感受不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从“缘”字引申出古诗的寓意。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后,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不用“因”代替“缘”呢?这样一来,学生又可以继续探讨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因”只是道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一个原因,无法道出因不同角度观察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另一个原因。由此可见,诗人写诗用词非常绝妙。
比较换词,领会意境。从《咏柳》这首诗可以得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如果换成“剪”或“修”,对比哪个更好,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换词游戏中,认识到“裁”字用得生动灵活,让柳树在春风的裁剪中生机勃勃。它不仅表达了春天来了,也表达了春风带来春意盎然的美好情景。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这句诗,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诗的表层意思,想象潭水深不可测的意境,再与后半句的“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行对比,诗的意境凸显出来。 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几次三番推敲字词,不仅可以让小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语文综合能力。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幅插画,古诗词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写形式,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便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插图,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此外,学生可以根据画的形式,还有自己对诗的理解,综合解释诗意。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方便学生显而易见地了解诗意,可以简单描画几片荷叶和荷花,还有温暖的太阳,诗的意境在绘画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变得清晰明了。
4.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共鸣和移情。他们可以借题发挥,培养生活乐趣,再现作品的形象,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从“象”来表现情。教师可以将诗句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抒发情感。
例如,教授与春天有关的《春晓》和《春夜喜雨》两首诗时,教师描述诗情画意,学生发挥想象。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到蒙蒙细雨的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去感受“润物细无声”的真实写照,再次启发学生。即:“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通过亲身体验,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将转换成再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诗的本意也自然显现,古诗词的美妙意境也能心领神会。
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轻松理解古诗词。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助益他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 三、不求甚解,注重美感
1.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古诗词在押韵、格式等方面极其讲究,遣词造句必须小心翼翼。比如《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字通“影”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强调这一知识点。又如,古诗词中的押韵、平仄等,若有学生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若有学生一知半解,也不必深入考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安排。
2.利用直译表现朦胧美。教师在教“明诗意”时,可以准许学生采用现代语言直译诗词大意。但直译起来非常生硬,不够生动形象。所以,只能让学生理解大概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只需把大意体现出来即可,不用每字每句准确地翻译。比如《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大概理解为滋润万物没有声响,也可以是无私地滋润万物。又如《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可以直接翻译成不知道花落了多少或者不知道落花有多少。反正直译越浅显易懂,学生越容易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保留意见,比一锤定音的释义更富人情味。有时候,浅显的古诗词释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古诗词的意境中,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古诗词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一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教学内容,但教师则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或者感悟等,让古诗词的精华最终融入学生的血液里,让他们的生活因古诗词而变得不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b6c2399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