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七章 政治参与

2023-02-04 15:26: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七章 政治参与》,欢迎阅读!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参与,政治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政治参与 指在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的构成、政策及与政府相关的公共政治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政治关系中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而且反映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种种关羽公民政治参与的界说都将影响政府的活动时为公民参与的核心内容。

2、利益集团 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体。利益集团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利益集团的大量涌现实现的政治系统的重要特征。 3、公民自治 公民自治意味着“人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 4、利益表达 利益表达(诉求表达)是指公民向政治系统提出政治要求,是政治运作的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愈来愈相信自己能够在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系统内有所作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

5、公民 即享有人身独立、自由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作为一种政治角色的公民只是在近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培育成长起来的。它与传社会中作为少数统治者意志的消极服从者的臣民有着本质的区别。

6、政党 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政治扩大化的产物,同时随着政党的发展,其又反过来促进政治参与)

7、非政府组织(NGO主要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

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主要称为“非营利组织”“志愿部门”社会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多用“社团”

8政治制度 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

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

10、参与民主制 也称为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

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治形态。

11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一般被认为是由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

会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变迁。

简答题

一、试简述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

其次,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该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继并维持长久生命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最后,政治参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全力平衡机制的“杠杆”。现代政治社会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展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要求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定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

二、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利益集团在角色和功能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政权,而利益集团不是。利益集团的目标只在通过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影响政府政策,将本集团的主张或政策方案纳入政治过程,因而它们一般没有如政党那样的广泛的政治纲领。





三、应当如何认识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阶级内涵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地位、受教育平、家庭收入等)与参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表现常常是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反映: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 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


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政治组织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方式,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有时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社会济地位较高的人们的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气政治功效意识较低。 政治参与的阶级性本质:政治参与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一个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四、政治参与分别与政治民主、政治秩序之间有着怎样的变量关系

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相对于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来说,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社会表性意味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和行为的普遍性,它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还应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政治参与应该是组织化的,政党和政党体系是将政治参与纳入民主化轨道的关键力量。

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参与对公民有着更直接的好处,参与的本身就是满意的首要源泉。另外,参与还是一种教育手段,这又使之成为一种目的。但是,作为民主政治核心要素的政治参与本身不能带来政治民主,后者不仅收到政治体制的程序结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且政治参与本身的性质、结构、方式密切相关。 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的关系:

两种模式

自由主义模式: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制对公民要求的感应就越灵敏,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体制外的暴力形式呈现;

差距模式: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过政治体制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的骤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导致政治动荡。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缺乏吸纳、整合现代化动员起来的参与冲动,对政治精英来说,往往存在

两种选择:

一种是技术统治模式,表现为抑制政治参与,强调高水平的投资和快速经济增长,并容忍分配上的不平等。 另一种是大众模式,存在广泛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活动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平等,经济增长因此放缓。 技术统治模式:抑制参与→经济增长→所得分配不平等→抑制参与;

大众模式:更多的政治参与→更高的社会经济平等→低速的发展→低政治稳定

五、试分析公民自制理论与我国村民自治实践的内在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广大农村基层兴起了以农民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为特征的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村民自治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方向迈进。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民众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学习民主知识,掌握民主技能,并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培养具有责任和现代意识的现代公民,这些正是中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所必须的社会学前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f6961f33687e21ae45a9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