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反切的起源及其局限性

2023-01-26 15:04: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反切的起源及其局限性》,欢迎阅读!
反切,局限性,起源,及其
浅论反切的起源及其局限性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反切的起源和它的产生原因,并涉及其概念、作用、局限性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反切、起源、原因、作用、局限性

反切是古代学者在分析汉字语音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注音方法,例其原理是用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反切方法利用了双声迭韵的原理,最初叫“反”或“翻”,后来叫“切”。顾炎武《音论》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 一、反切的起源

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反切始于三国时期的孙炎。颜之推和陆德明都持此种观点:《颜氏家训·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里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蔓衍实蕃。

2. 反切始于孙炎之前的应劭、服虔等人。如在《史记·留侯世家》的“良与客狙击秦皇博浪沙中”这句话之下,应劭注曰:“狙,伺人。音七豫反。”再如, 汉书·张良传》“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服虔注“鲰音七垢反。

3. 反切出自西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4. 反切是中国固有的。顾炎武最早提出“汉以上即已有之,古已有二声合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之乎为诸。”反切不始于汉末,而源于先秦,即合音说。

5. 反切是在双声、叠韵的基础上受梵文拼音的启发、影响而产生的。清代学者洪亮吉《北江诗话》说:《诗经》到唐诗中的双声、叠韵的使用非常广泛,诗人逐渐对声韵进行分割,即分解字音,并在梵文拼读法的基础上形成反切。

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反切的最早使用是在东汉末年。 二、反切产生的原因

反切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反切产生的内因主要是指汉语自身的特点。首先,汉代末期,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增多,使师生的学术交流不仅仅通过口耳相传了,这就对注音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人们通常使用的“读若”“直音”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准确的注音方法,这种要求是反切产生的内部的根本的原因。其次,汉语语音自身具有一些使用特点,使人们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某种语感,为反切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反切的发明具有其固有的时代条件,是当时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反切的外部原因是指反切的产生,受到佛教的传入与梵语语音特点的影响。两汉之交时,大量的佛经传入中国。印度的佛经都是由梵语写成的,需要通晓两种语言的人进行翻译,这时期的佛经翻译过程是外僧背诵佛经,传言者口译成汉语,再由汉人揣摩传言者的意图,笔录成汉文,并进行修饰。而译者唯恐违背经旨,一般采用直译法,为保留原貌,多采用音译,这就使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拼音文字与汉字的差异。大量的译经活动,使他们能够从梵文拼音和汉字读音的对比中,慢慢悟出拼音的原理,并结合汉语的双声叠韵法,来分析汉字语音的声韵调,


而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法。 三、反切的作用

反切作为一种注音方法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是当时最先进的拼音方法,而且今天学习反切却有助于阅读古籍和从事汉语史的研究;同时,这也是研究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需要。例如,阅读《十三经》,如果懂得一些反切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确定某些切语的今音, 同时可以检验今人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一个时期的反切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语音。例如《切韵》反映魏晋南北朝、隋朝的语音系统。要想了解汉语语音及其发展的情况,有必要研究反切。

四、反切局限性

首先,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现代音。其次,反切上写字含有多余成分。最后,切语用字纷繁。这样,就有必要对反切进行改良,不同朝代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直到1918 年公布的《注音字母》,在拼合方法上是一种新反,共有39 个字母,它们都是用最简单的汉字充当的,有的略微加以变通。“可以说是反切改进之登峰造极,而它也是音韵史上的反切的殿军了。 1958 年出台的《汉语拼音方案》继承了直音、反切和注音字母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采用拉丁字母,基本上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拼读时不牵连,容易学习和使,解决了反切拼读时所遇到的所有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e512a184254b35effd345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