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媒体地震报道对比》,欢迎阅读!
事件概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日本9.0级强震 北京时间3月11日13:46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 ·震中: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
·伤亡:官方确认11232人遇难16361人失踪3月15日
·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4号反应堆出现火情。
中国媒体对两次地震报道的切入点的对比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及时对地震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在各大媒介,电视,广播,网络,平面媒体都进行了最及时,尽量接近真实的报道。就在地震发生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霎时间,全国人民都通过这些媒介感受到来自汶川的伤痛。汶川大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全过程记录,这72小时的公开报道,代表了中国媒体决心,要把最真实最及时的第一手救灾情况向全世界公布,不再有保留,不再有欺瞒。正因为这样真实的报道把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到了一起。 中国媒体对汶川报道的切入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汶川地震灾难的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国家媒体没有隐瞒地震灾难的严重性,而是真实的报道地震中那满目疮痍废墟以及这次具有毁灭性灾难将来的隐患。中央电视台此次对地震报道的速度和公开性都是创中国电视媒体纪录的。为抢第一时间里报道,让观众尽快了解抗震救灾事件,电视以新闻时效性为第一原则。温家宝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 余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声画并茂地播出了《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电视媒体此次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不仅是公开的、透明的,更是有史以来内容最为充分的。为了更好的对地震进行直播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很多常规节目都停了下来,重点保障灾情信息的报道,争取在第一时间让公众了解抗震救灾前线的情况。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5月14日评说:“作为许多人眼里中国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的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导之迅捷、之全面大出人们预料。地震发生当天,新华社发出了成百上千条震情通报,几乎每分钟都有新讯息发出,它还发布了现场记者对灾情的坦率评估。”日本共同社对中国媒体的快速反应感到惊讶,对人民日报抗震救灾报道工作部署安排十分赞赏,多次致电要求采访。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地震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电视台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评论说:“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也让世界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地震般的巨变’”。
我国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能争得主动,并赢得了对手的敬意,首要的原因应当归于新闻时效的“快”。由此可见,“时间越快越主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或者是众多媒体,甚至是全球媒体聚焦的重大事件,既是新闻媒体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
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度的关键因素。
2. 对汶川地震报道着重人性的报道。荧屏上,沉稳的央视主播张泉灵悲泪长流、几近崩溃;网络里,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紧扣着被地震拉紧了的心弦;惊魂难定的国人一直倾听着广播里全天候的滚动播报;所有报刊把灾区的惊慌、恐惧、悲伤、感动和激奋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在这个被称为国殇的非常时期,中国媒体的报道霎时间竟然成为人们唯一的心灵依靠和思维依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尽管深陷灾区的只有近10万人,但是安居生活的13亿国人,甚至包括世界华人和国际友人,几乎都在同一时刻和汶川人一样惊愕、恐惧、悲伤、感动、激奋、努力。如此多的受众在无比大的半径空间中,能够同时被媒体感染,并同期抒发对灾区的同一种感情,其主要原因来源于媒体强大的召唤力和深厚的感染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各类媒体一直追求的理想传播方式。受众之所以能够因媒体的传播而动情,关键在于媒体能够把新闻事件的情节、细节原原本本的传播给受众。作为受众的人民群众,都活动在社会生活层面,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是以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为依据的。他们从这些细节中筛选、取舍。他们的情绪随着生活的细节而波动,而忧虑,而兴奋,这正如“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的传播规律。
日本地震之后,中国电视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及时充分有效的报道。因此看到了中国的媒体的进步。
首先体现在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反应迅速。这点至少适用于对自然灾害或者境外发生的突发事件。在报道中国国内的突发事件时,中国记者似乎强调一种理性意识,所以在报道中采取更慎重的态度。在日本地震发生数小时,媒体仅对地震初步后果有些了解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就在跟踪报道的同时,请地震、救援和国际问题方面的专家和评论人士开始分析日本强烈地震。在央视主持人水均益的新闻分析节目中,他先给两位国际问题评论人士展示了一段模糊不清的录像,据说是显示了第一波海啸夜间到达夏威夷海滩的情形。接着主持人让在座的评论者根据录像分析海啸对夏威夷会有多大冲击。都做到了对境外灾难的持续关注以及深度报道。把真实及时的信息传达给国内观众,让人民群众得到及时的讯息及国际状况。是属于一个客观的报道者,并有主观的参与分析,给观众一个丰满的报道。
其次,中国媒体反应第二个特点是突出了对中国公民命运的关注。按理说,跟日本发生千年一遇的大地震这个头条新闻相比,对中国公民的关注,应该是相关的二级新闻。但中国媒体标题报道地震灾难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在日本的中国公民的处境。前不久中国媒体报道从利比亚成功撤出3万多中国公民的国家行动,取得显著的爱国主义宣传效果。这次媒体报道似乎按照上次报道的模式和惯性,特别关注在日的中国公民的命运,以及驻日中国使馆如何启动应急机制,关注并且准备援助需要帮助的中国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有些评论借此机会回顾中日历史恩怨的,但这些评论属于少数。还有网友评论注意到日本人在特大地震发生时应变沉着、有序,认为这值得中国人学习。在日本的中国人报平安,中国人日本地震后被困坍塌建筑中发出求援信号,继续成为地震发生后一天中国媒体相关报道的焦点。中国媒体在报道日本地震报道时突出了中国视角和中国人的感受。陆续有报道高度评价日本救援队的奋战。新华社的记者和摄影师与救援队同乘一辆车,不断报道着救援队的活动。新华社系列的中国报纸国际先驱导报在19日用第二版刊登了整版的现场报道。题目是《不抛弃、不放弃!》。其中介绍了不分昼夜投入救援的队员们的勤勉身影、最新装备以及受灾群众的感谢,甚至于写道:“通过救援活动,两国人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虽然是同样的对于灾难的报道,中国媒体还是因为国家不同,根据实情做出了不同的报道方针。但是同样的灾难面前,人性平等的原则。及时真实的报道,让人们为之动容,望天灾早日结束,震区人民能重新振作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b56bffc8d376eeaeaa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