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作者:陈蒙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4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苏轼《赤壁赋》中的语句,也是最难以理解的语句。查看各种版本,要么无具体说辞,似有意避难而一笔带过,要么以《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句给以作注,虽能应付得过,但仍觉不妥。
苏轼与客游于赤壁之下的江面,清风和畅,波平浪静,明月高悬,此良辰美景,可谓欢乐之至。然而因为“客”倍觉人生不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遂哀叹起人生的短暂来,悲从中来,不可抑制。苏轼见此情景,上前宽慰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说:消逝的虽然像这流动的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流逝;一会儿满、一会儿空的虽然像那一会儿圆、一会儿缺的月亮,但最终没有增减。于是便由这两句得出了结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要真正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含义,就必须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含义。
水永远都在流逝,可为什么说它实际上未曾流逝呢?孔子也曾拿来告诫人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些都是在说“水”是变的,而且是一去不回的,为何不曾流逝呢?
细究其理,孔夫子是从水的不停流动、永远向前的角度而言的,时间有如这不停流去的水一样也在不停地流逝;赫拉克利特是从水分子的角度而言的,正在流去的水分子再也不是已经流走了的水分子,所以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的时候,所遇之水也不是先前的水了。他们都是从变的角度得出哲理的。而东坡未必不知道这变的道理,只是这位文豪有另一番新见,能看出变中之不变,目的在于慰藉朋友,也是在安慰自己。你看,江水不是昨天在流,今天也还在流;昨天流量是多大,今天的流量仍然是多大,并没有消减和增溢,这不是不变吗?再看那月亮,月月都在圆,也月月都在缺,从圆到缺,从缺到圆,缺缺圆圆,圆圆缺缺,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月相同,这不也是不变吗?江水“未尝随”月亮而“卒莫消长”,其实就是苏轼肉眼所得的结论。
不变是一种表象,变是一种内质;不变体现在瞬间上,变体现在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无限上。庄子《逍遥游》里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句,说朝菌活不到一月,蟪蛄活不到一年,这是从时间的久远上来看的——朝菌与蟪蛄都是变的;而若将朝菌与蟪蛄放到某一天的某一刻与另一刻上来看,朝菌与蟪蛄却是不变的。不过,这也是从表象上得出的结论,因为某一天的某一刻到另一刻,朝菌与蟪蛄的内在机理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人间有言“天上一天,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一年”,这是把地球放到整个无限宇宙空间里来说的,天是不变的,地球是变的,若是放在地球上看地球,那是不变的;若是天外还有天,则此天却是变的,天外的天却是不变的。 苏轼不是科学家,当年的科技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在他的眼中,地球、月亮、江水(除非洪水或干旱)当然是不变的,应是永恒的,因为单凭肉眼怎能看到事物的内质和有洞穿宇宙空间的能力?所以他只能看到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是一样的,此处的你和彼处的你也是一样的,并没有多大变化,如是把时间压缩得更短,空间压缩得更小,那么人生将更是永恒,这可能就是他的人生永恒论。
如此理解,那人自然就与万物永存了,也自然就能与万物融为一体了。
所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便是这个道理。如果将整个人生放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理解,那人便是短暂之物,江月便是永恒之物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b22d311711cc7931b716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