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我对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看法》,欢迎阅读!
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应该写?比如我有篇论文写好了,原来是先强调一个数值计算界权威的错误,然后引出我的理论和方法。这也是纵横家说君主传下提高身价的套路。导师看了后对我说,你可以吹你的方法多高明,但没必要强调他的错误。帮我改了调子,正面强调我的理论结果和新方法,用例子指出他方法的不足,送那个权威审阅,得到他肯定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跟导师做研究,其实也是个自己观察学习的过程,从中可以体会,研究问题是怎么提出的,结果该怎么表达,基金是怎么运作的,论文是怎么审批的,学者是怎么互动的,这都在你写的论文之外,也是在书本和杂志上看不到的学问传承。
其次,我的研究资助来自导师的基金,基金需要论文交账,我对导师负责,导师对基金负责,就要署名,这个良性循环才能进行下去。我前面有个师兄,拿了钱半年没出活,导师就叫他开路,导师没有义务当保姆,他也是要生存的。美国很多大牌导师实际上是在忙基金,主要工作是看方向,拿基金,管理好研究的团队,活当然要靠下面的人干。能混到这地位,在研究上当然不是无能之辈,他的价值不是自己一个人干,而是让一大帮人有钱拿、有活干。 我的博士后,在医学院物理研究部门做放射治疗算法研究,题目是导师给的,内容是独立完成的,发表论文多是他打头,原因很简单,这是他的领域,没有他提出的应用对象,这算法不过是个数学的技巧,没人会关注,也产生不了价值。我的算法是个改进放疗的新思路,他们以此来申请 NIH 新基金,在申请中,他是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只是关键者(key person),这在美国也是常态,不是由他挑头,这基金就不会批下来,大家都没戏。所以不要过于理想化世界,许多的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并不像初看的那样简单。 我在国内读硕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我的师兄问我,我说,是导师叫我单独署名的。他诡异地一笑,「科学上有个定理,叫 1/2 大于 1,知道吗?」我当时没有深刻体会,多年以后,开了眼界后重看我这篇学报的论文,觉得除了较早把模糊数学用到控制,欺负当时没几个地方有计算机来做仿真计算外,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的导师除了高风亮节外,也许根本觉得不值得提携这个研究结果。
师生关系,论文贡献的是非和怎么署名也许不那么容易搞明白的,但自己怎么做,会对长远的未来更有利,却是不难想明白的,可惜有些人却悲催地钻牛角尖了。 当然有人说这是庸俗地对现实的妥协,我争的是公平正义!其实师生关系也像自主婚姻一样,要结合与要破裂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行动前最好先要冷静想清楚,这双方关系冷暖自知,毕竟除了自己外没人会强迫你的。 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署名应该在哪里?是否还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说说对论文署名原则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 email 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 cretit 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 credit 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
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我本人 2006 年回国建立课题组以来,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 (1) 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2) 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
(3) 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
(4) 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至于和校外或国外课题组合作的论文,则并未完全遵循以上原则,而是双方协商决定如何署名。
这六年间,我自己也陆陆续续写过 15 篇左右的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包括这三种情况:(1) 我本人为主完成论文的主要工作,同时本人执笔撰写的研究论文,博士后或研究生有少量参与;(2) 我本人执笔的综述论文,博士后或合作者参与撰写了其中的少部分内容;(3) 我本人参与了相当大部分的具体工作,同时由我执笔完成了论文初稿。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导师是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不一定就是导师的人品有问题,应该看师生在科研过程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贡献。我在美国念的是「系统科学与数学」,做的是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纯粹纸面上的数学证明和计算机验证工作。原来导师给个题目,我看了他在3110643181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扣基金申请里说的方法后,觉得是错的,对他说了,他也同意,让我自己想。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得出些结果,写了论文把这基金对付过去了。另一个题目,师弟老做不出来,走了,我知道后有点兴趣,就主动请缨,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了几篇论文,又对付了基金,后来这几篇论文成为我研究生论文的主要内容。
这些论文从思路到成文都是我独立完成的,写成后让导师签署发表,我是第一作者,导师是第二,挂上基金资助的名。毕业后与导师在这课题上又合作发表过几次,也是这个规矩。 我认为这是合理的。首先,读书到了研究生缺的不是知识、智力和动手能力了;缺的是眼界、经验和对前沿的了解,以及学术研究的传承。这后者是导师的贡献。做研究写论文,其实不难,除了一些许多人没啃动的硬骨头,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大型作业的工作量,有些甚至切好剔干净的题目,分给大学生也能做。难的是你怎么知道做这题目有意义,值得基金给钱,写出来会有人感兴趣,或它是某个大问题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需要许多知识、经验对前沿和现状的了解和判断,从茫茫大海中拎出来一个有意义又大约啃得动的题目。所以我写的论文,就我导师肯定了我的选题,对研究结果的审核把关,就当得了这个副署。如果他预先花时间把问题切合适,变成了一个普通研究生工作量的题目,那他要作为第一作者也不为过。
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甚至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而非第一、非通讯作者的论文则几乎完全不作数。在科技奖励、学科评估时,成果的归宿也只承认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不同单位的合作者之间争抢第一作者,在外访学的研究人员在第一单位归宿上和现所在学术机构出现矛盾等种种问题。
我甚至于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位科研业绩很好的副教授因此论文署名从来按照国际惯例,不和研究生抢第一作者,自己作为通讯作者署名在最后;结果到了评教授的时候,竟然被评委指责为自己不做科研,差点没上。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的距离,关键还在学术管理和评价体制上。处理不好,会影响学术合作,引发师生矛盾。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通讯作者的具体署名位置,虽有国际惯例,并无完全通行的标准,因实际情况和国情而异。在中国现体制下,作为导师,应该多为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考虑,根据论文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而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层,更应该考虑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国际惯例,不要从政策制定上逼迫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492d5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