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太原早秋》赏析》,欢迎阅读!
.
太原早秋 诗人思归 ------李白《太原早秋》赏析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 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人。生活于盛唐时期。其父是一巨商。家庭十分富有。青年时代曾两次离乡出游,足迹遍至长江黄河流域。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在位年号),李白漫游至太原写下这首诗。
【太原】:太原当时是北方重镇,由于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在此起兵,夺取了隋炀帝的江山,因此唐王朝建立后对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当时的太原与中都长安,东都洛阳号称“三都”是为北都(亦称北京),不仅经济文化十分发达,而且是座军事重镇,理当是李白“旅游”的必至之路。
【律诗】:律诗是唐代新兴的诗歌形式。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两句为一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全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中间两联要对仗(即文字要相对)并且要讲究平仄。其章法要求:起承 转 合。每联之间衔接紧密,整首诗要浑然一体。五律的文字要求朴实凝重,不假雕饰。唐代早期作家(如王 杨 芦 骆)都写五律,盛唐时代以王维写的最好。李白善长写绝句,五律并非他的长项,但因为他是大家,偶一为之也不逊色。
【诗歌赏析】:
首联:岁落众芳歇, 时当大火流。
出句“岁落”二字,一般均做“岁晚”,指一年的秋冬两季。“众芳”可理解为所有的花草树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到秋天,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凋谢了。对句中的“大火”是星名。大火是古代天文书上的二十八宿之一,每逢秋天便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之上,它一出现,就标志着秋天的到来。“流”可理解为向下沉落。这句话的意思是,此时大火星正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首联以“众芳歇”和“大火流”起,写秋天已经到来。出句写地上,对句写天空,写的很全面。
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出句“霜威”二字是指秋天霜雪的气势。那个“塞”字是指边塞。太原不是边塞,但它已经临近边塞,由太原向北数百里是雁门关大同(汉代叫平城)。一出大同,便是“塞外”。因此,临近塞外的太原城,秋天刚到,那凛冽的寒气已经从塞外直出扑向太原,尤其是对于一个长年生长在山清水绿的天府之国的李白来说,更觉得这秋天的威势来的有些早。对句中的“河”指黄河。山西在唐代称“河东”,黄河从它的西面、南面流过。由太原沿汾河南下,渡过黄河便来到了渭河平原,中都长安地处其中。估计李白的行踪是先到长安然后渡过黄河沿汾河
.
.
北上来到太原。随着秋天的到来,让他觉得那从渭河平原上飘来的白云,一过黄河也变了颜色。
颔联两句是此诗的关键之句。它尽写出太原这座唐代的北方重镇的早秋气象。有以下三点颇值得注意。
一是写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在黄河之南,雁门关大同是唐代北方的边塞,太原恰好在其中间,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和捍卫首都的屏障。此联出句写北,对句写南,那霜威的凝重,云色的变化正是这座北方军事重镇的象征。
二是尽显其锤字炼句的功力。上面介绍过,五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因此,这两联最能展示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此诗颔联出句中的“霜威”对对句中的“云色”,均是形容形的偏正短语。“出塞”对“渡河”,属动词性的偏正短语。“早”对“秋”二字可看作形容词,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其声韵方面,出句“霜威出”三字均为平声,对句“云色度”皆为仄声。“塞早”都读仄声,“河秋”都是平声。其声韵对仗为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对句“仄仄仄平平”,音韵协调,节奏分明。
三是巧妙的点题方式。唐诗的标题十分重要,尤其是试帖诗。如果偏离题目,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不能及格。因此写律诗都要在适当的地方点题。此诗首联写的就是太原的秋天,但没有点出那个“早字”。颔联出句的结尾,一个“早”字点明题目,而且又用对句中的“秋”字相照应,这样就点足了题目。而且点题的方式非常特别,诗人把“早秋”一词析开,分别藏于颔联的末尾,不露痕迹,自然天成,妙不可言。此联的两句,就像一首乐曲中最精彩的段落,一幅绘画中最出色的画面,把它和平庸之作区别开来。
颈联: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
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
颈联写远行在外,客居边城的游子怀乡之情。 尾联: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上文指出,颔联“点题”。但这个“题”,仅仅是题材,即早秋的气象。但诗歌的主旨(即通常所谓的主题思想)并未说出。尾联出句中的“思归”二字才是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叫篇末点题(但不是标题而是主题)。思念家乡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要想让它变成具体的可以感受的事物,必须借助修辞手段。作者在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这在古典诗词中并不罕见,李后主的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流传,有口皆碑。但李白在这里所使用的喻体却不落巢穴,自出新意。他用绕太原城而过的绵绵不断的汾水来比喻自己的悠悠思乡之情,即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又写出了太原城的地理形势,风景特点。可谓一箭双雕,自是不同凡响。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2425fe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