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仰而敬之 崇而拜也——读毛泽东词《贺新郎·读史》》,欢迎阅读!
仰而敬之 崇而拜也
——读毛泽东词《贺新郎•读史》
作者\夜雨一江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毛泽东》的开篇词。
毛泽东,在83岁的1975年12月的一天深夜凌晨,他在中南海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时说: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一句幽默深哲的话,使在座以为他风光不再的美国人大为震惊,不久,这位大中华的儿子,真的离开了他魂牵梦系,一生都深爱着的中华故国。 毛泽东,一个曾经12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伟人。 1949年的2月7日,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平津战役刚刚结束,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对于中国大地上的风云突变,《时代》作如此描述:“37年前,在湖南长沙的省立图书馆里,一个19岁的农村小伙子第一次突破他狭窄的视野,开始阅读世界地图。他后来回忆说,当时他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上周,当年那个农村小伙子再次阅读了那张世界地图,只不过这一次他用的不是铅笔,而是铁和血。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后果目前还无法估量;对共产主义而言,却显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最伟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对毛泽东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5亿困顿疲惫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1950年12月11日的《时代》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泽东。《时代》内文如此描述选择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的理由:“列宁说:“通往巴黎的道路经过北京”,该个男人说准了,中国的红色老板毛泽东,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主义之路。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洞里。而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并肆无忌惮地藐视和谴责联合国。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欧洲古老的骄傲在他面前颤抖。” 一位外国友人曾这样评价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不仅“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柳亚子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赞叹道:“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诗词后填词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开创者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古典文学、哲学、历史书等, 无不一一广博涉及。尤其对中国历史的阅读与研究,他更情有独钟。从少年到老年,始终锲而不舍地广泛涉猎各种历史典籍,既读正史,又读野史、稗史、历史小说。而《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又是他百读不厌的著作。一部3200多卷、4000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刻苦精神,几乎全部通读过,有的卷册还反复多次阅读。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964年,毛泽东在办公之余,最喜爱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就在逝世的一年前,他还两次读了《晋书》。
1963年底到1964年初这个时期,国内外的斗争非常复杂,中苏两党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论战。中美两国因中国的核计划和越战的迅速升级而日趋严重。根据“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基本路线,国内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正需要人们用历史的分析方法来指导当时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1964年2月13日(旧历正月初一),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春节座谈会,与会者计十六人,有刘少奇、邓小平、康生、郭沫若等,还有党外人士陈叔通、黄炎培、章士钊、许德珩等。
会议的主题是谈教育问题,但开始时有一段闲聊,谈到诗歌和许多诗人。毛泽东笑称章士钊是“桐城遗种”,而自己则是“选学余孽”。毛泽东称赞《海赋》“写得很好”,又由《海赋》联想到《庄子》的《秋水》。毛泽东说:“《庄子》秋水篇很可以看一看。”又说:“《海赋》值得看看。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写的《贺新郎》词写得好,我欣赏。历史上的状元,出色的没有几个。唐朝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都不是状元。出色的状元只有文天祥、秦桧。柳宗元、韩愈出身翰林,但是二流。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等,都不是状元。„„要把唱戏的、写诗的、文学家、戏剧家赶出城,统统都轰下去,都要分批分期到农村去,到工厂去,不要让作家住在机关里。不下去写不出东西来。谁不下去,不给他开饭,下去了再开饭。”
同年春,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渡过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军事战线上均呈现了举世瞩目的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大好形势,毛泽东可能是受到《海赋》和《庄子》以及黄万里的《贺新郎》的影响与启发,于是借古颂今,有感而作了一首《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是一首咏史绝唱。它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境界阔大,在短短的一阙词中,几乎浓缩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通过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人类社会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描写,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和阐发了这一观点。并通过词而诗意化、情感化了。从而表达了他独特的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示。 毛泽东曾经说过:“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读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毛泽东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历史。“大半是假的”、“假的多”,似乎系指旧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过多的溢美之词而言。
“歌未竟,东方白。”全词结尾,余韵未尽。指作者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他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如今,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土地上,黑暗的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人的黎明,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贺新郎•读史》最早发表于《红旗》1978年第9期和同年9月9日《人民日报》。作者留存手迹一件(用铅笔书写,是他硬笔书法的杰作。),无写作时间,词中修改多处:“流遍了”原为“洒遍了”;“一篇”原为“一遍”;“无涯”原为“无穷”;“歌未竟”原为“歌未尽”。
据吴旭君回忆,1973年冬她为毛泽东校对和用毛笔誊写词稿时,当唸到“为问何时猜得”,吴问:是“为”字还是“如”字,毛答:是“如”不是“为”。吴请毛在手稿上改一改,毛说:“不要改了,随它去。”
从毛泽东所写的诗词分析:在这阙词之前,毛泽东所写的词相对比较轻松;而在这首词
之后,毛泽东所写的几阙词都比较凝重,甚至带有火药味,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等。说明这阙词可以看作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分水岭。从中也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分水岭。 毛泽东读史,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以史为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从历朝历代的兴与亡中总结出: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兴?因为开初的领导者与百姓同舟共济。各朝各代为什么又会亡呢?因为后来领导者逐渐腐败堕落变成了压迫剥削百姓的官僚主义者。
毛泽东爱读史,也最懂史,不仅精读详批了二十四史,对许多笔记野史也多有留意,甚至在临去世前,还要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找一部大字本的《容斋随笔》来读。毛泽东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无不可在中国历史中找到渊源。
当然,要真正读懂历史,又谈何容易?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没有宏大的气魄,没有沧桑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知识,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可称得上懂史。而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恐怕就可以“创造历史”了。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是他终生读史的立场、观点、心境、情感、所思、所想的一个缩影,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对于毛泽东,我和许多人一样,叹为折服,仰而敬之,崇而拜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中华文坛的大诗匠! 2010,5,10于上海绿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c458dd6edb6f1afe001fc0.html